讀文化苦旅心得

| 新華0

寫心得需要突出重點,將重要的知識點、技能和經(jīng)驗放在前面,以便讀者更好地掌握。下面給大家整理一些讀文化苦旅心得,方便大家學習怎么寫讀文化苦旅心得。

讀文化苦旅心得篇1

回望過往的時光,總會發(fā)現(xiàn)如此多的極好的詩文都是在文人墨客的足跡中誕生的。他們總會以自己的獨特感受寫出壯美的山河,而同時也會令一個個不為人知的美景躍入人們眼中。雖說如今有無數(shù)大學,圖書館講授著人文或古代文化,但那種就只是“紙上談兵”而已,真正的文化卻是這天地間的山山水水。

初讀《文化苦旅》,只覺作者的細膩的筆觸將我?guī)肓四切└鳟惖木吧校憾鼗湍呖撸龒{,洞庭湖,天柱山,西湖……但他又不只是單單記錄景色這么簡單而已,內(nèi)里有著許多對過往人們故事的描寫,使得旅程中似乎又融入了一絲絲的沉重與思索。

也許是人生的經(jīng)歷讓作者深感蒼老,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引發(fā)人生滄桑感?!弊男乃蓟蛟S正是古時文人的心思,都會在如畫的景色面前大發(fā)感慨。當自己的回憶與經(jīng)歷與某地的自然、文化、人情相融合式便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思想。

如今的我們早失了那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的美妙感覺了。每天都為生計而打拼著,沒了欣賞和善河山的閑情逸致,更沒了關(guān)注文化生活的心。我們都懼怕于闖蕩那些人煙罕至的地方,即使那里有著非塵的美景,卻還是寧愿身居嘈雜的都市,假惺惺地與別人相處,卻不愿遠行,感受真性情。這是進步,亦是倒退?

而同時,國慶長假的各個景點令人望而興嘆的擁擠,一片片山林因旅游開發(fā)而失了自己本真模樣,盡管有許多的人前去游玩,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我們游歷的似乎并不是自然的瀟灑,而是人潮的壯觀了。真正的欣賞不是這樣的。

古時文人墨客的游歷總是伴隨著詩詞文化的欣賞,他們只微微佇立,便有了聯(lián)貫千年的力量。這力量只由少少的方塊字組成,卻能穿透時光,使人文的力量注入大地之中。這種微妙的力量是只有在遠離塵囂的寧和境地中才能真切感受到的。山水千萬年間不曾改變過,如今的我們也應只用與古人同樣的眼光打量世界,而非改變它們的面貌。

聽自然之聲,感受古風古韻。

賞美景如畫,回味人文悠長。

《文化苦旅》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余秋雨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讓我們閱讀后留下了絲絲揮之不去的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

讀文化苦旅心得篇2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歡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可以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希望,可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可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可是現(xiàn)在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曾經(jīng)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因為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樣呢?那些曾經(jīng)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因為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因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nèi)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讀文化苦旅心得篇3

《文化苦旅》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是,在那一處處古跡的的背后卻使我看到了作者的文化底蘊,妙筆生花,給我心靈的震撼是巨大的。

有人評價過余秋雨: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憑借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美麗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余秋雨的藝術(shù)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shù)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xiàn)代的戲劇思想發(fā)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于淺薄;右手撰述藝術(shù)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

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

《文化苦旅》,展現(xiàn)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跡,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跟隨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匯,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著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靜聽風聲鳥聲

大地默默無語

我似乎看到

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

從作者的文筆下

嘩嘩的奔瀉

盡情的釋放

「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道盡了江南小鎮(zhèn)的魅力。江南小鎮(zhèn)它不是經(jīng)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屬于華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

我不曾到過此處,但書中的江南小鎮(zhèn)卻給予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安閑,那般享受。

帶著虔誠去尊敬余秋雨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來仰望這位大文豪,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重。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及人群,每每、處處無不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的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讀文化苦旅心得篇4

人生就像一場旅途、旅行的終點,我們可能什么都無法擁有,可是我們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風景。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能感受到其身后的文化功底,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yǎng)。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贝蠼媳?,長城內(nèi)外無處不在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

“淺渚波光云彩,小橋流水江村。”這副楹聯(lián)道盡了江南小鎮(zhèn)的魅力。當你坐的船緩緩地行駛在流水間,左右兩側(cè)的房屋,依稀升起幾處炊煙,依托在岸邊的石踏延展到了門前,水中的楊柳,炊煙的倒影隨著風兒擺動的彎彎曲曲,給人一種很寧靜的視覺享受。眼簾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靜謐,似乎只能聽到緩緩地流水聲。江南的小鎮(zhèn)沒有雀橋、烏衣巷的滄桑感,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鎮(zhèn)也不屑于榮華,所以沒有磅礴的氣勢,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不曾有過升沉榮辱,只默默滋養(yǎng)一方土地,養(yǎng)活一方百姓。在現(xiàn)代,這樣的地方很少了,似乎這已經(jīng)成為了每個人所追求的一抹寧靜。

把筆觸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心路歷程的“青云譜隨想”。優(yōu)美的文字在腦海中蕩漾,仿佛眼前就是他筆下的山水之間。八大山人那高雅精美卻不沉淪于世的筆墨趣味畫作,那些燃燒著畫家身心的畫作,向人們展示著一個個坦誠的生命,才使得以傳世,成為歷史的永恒。一個和尚留下了一個最根本的身份:杰出的畫家。他的名字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他是朱元璋的后代。隨著王朝的腐敗,其只能只身躲在冷僻的地方,來逃避改朝換代后的政治風雨,用畫筆來營造一個孤獨的精神。朽木,衰草,寒江,無一不成為其筆下的神作。這就是一個藝術(shù)的人生,用自我來繪畫文化的人格和文化的良知。

一個個古老的物像,大漠荒荒黃河禮貌的盛衰,歷史深邃蒼老之感見于筆端的“陽關(guān)雪”?!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這時,“勸”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華文化的人。中華文化,中華廢墟,正如陽關(guān)。曾幾何時,中國是何等的輝煌,圓明園,阿房宮,莫高窟,這些哪個不是我國的璀璨明珠,究竟是什么把這些都帶走了?是貪婪,是人們無止境的貪婪,是封建思想的懦弱,是他們的畏懼。還好,中國從一斷斷苦難歲月中走了出來,可是誰記得我們曾有多少畫,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絢爛;我們曾有多少書,流傳千古卻又毀于苦難的哲思;我們曾有多少樓,留下亙古墨客鴻篇巨制的史詩;我們曾有多少人,鞠躬盡瘁又揮墨灑血的美麗。

都說人生像一場旅行,文化何嘗又不是呢?里頭夾雜著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一種從未有過的穿越歷史感油然而生,許多歷史的文化綻放開來,不免讓人去接觸,讓人去感慨,在跋山涉水中尋求文化的足跡,去感受中華偉大而又急劇吸引力的文化,深成的腳步在文化大道上發(fā)出腳步聲,遠處傳來扣響中華文化的大門。讓我們一齊去感受文化,追尋文化,就如同旅行一樣,一路上的風景就是文化的收獲。

讀文化苦旅心得篇5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字中,領(lǐng)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jīng)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lǐng)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讀文化苦旅心得篇6

《文化苦旅》是一本文字優(yōu)美卻又言之有物的書。這本書讓我游歷了大江南北,帶我穿越時空,領(lǐng)略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本書寫的是中國名處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可按以說是一本游記;而在其中又記錄了許多史實;也可以說是一部史記;而全書流露出的喜怒哀樂、詩情畫意,又使這本書成為一部很不錯的散文集。

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作者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這本書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成了一篇篇絕妙的文章。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個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自己不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不得不走向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我靜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卻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那一馬車,一馬車的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并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一種人性的,及它深層的蘊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樣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jīng)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zhuǎn)換。

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從他的文才想至他的被貶,既遭貶謫,而永柳二州又是荒遠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澤之間,將其困厄感傷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賞山水之間與文章創(chuàng)作之中,使中國文學史上擁有了「永州八記」這樣出色的山水文學,這樣的一代士人的氣節(jié)與傲氣讓后世學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識及人格,帶著崇敬和疑問來瞻仰這位大文豪。

苦與甜本是一家,先苦后天,才知甜滋味。正如余秋雨把書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處處有希望的曙光。

讀文化苦旅心得篇7

在2014年末,我讀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巧合的是,那時我也在旅途之中,這使我在感受文化之余體會苦旅,不覺有了很多認同感。

這是一本余秋雨先生在中國大陸各名勝古跡旅游時記錄下來的散文集。是一本最令人動容的散文集,敦煌莫高窟。都江堰。三峽。廬山……它透過中國大陸的自然景物、名勝古跡,寫出了這一代中國人心靈中的糾結(jié),同時也是一本有關(guān)中國美學的書,深入淺出,用干凈漂亮的白話文字,描述出了中國深沉的文化,及抒發(fā)自我的情感。就文筆而言,《文化苦旅》中的散文,是一篇篇美文,是一篇篇經(jīng)過精心打造的文化佳構(gòu)。文辭雍容、典雅,而又不顯出雕琢的氣息,在淡淡的敘述中,又蘊涵有濃濃的抒情意味。

他從祖國大西北的甘肅敦煌起步,轉(zhuǎn)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東南的吳越春秋,最后寫至境外南洋的疊疊從冢。寫下了《那里真安靜》、《莫高窟》、《五城記》、《夜航船》、《道士塔》、《酒公墓》、《華語情結(ji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許作為一個文人,杯水車薪,不愿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乏味的旅游觀感之類文章。由此便決定了他的文化旅行成了種“苦旅”,浪跡天涯,行行止止,風塵仆仆,勞筋傷骨,這不可謂之不苦澀,再沒有這般的創(chuàng)作魄力了,也可謂是真正的苦旅了。

然而,真正的苦旅,更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他對文化無休止的追思和探索,正因人生本是無休止的邊界。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文學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對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jié)構(gòu)的底蘊,尋找那些與自己有緣的靈魂。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于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

我想,能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會不禁嚴肅起來。就像一群被流放的士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在書中說道:“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期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急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正是這樣的創(chuàng)作翼求,構(gòu)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種特有的低徊、感傷的歷史氛圍,在余秋雨如數(shù)家珍般的歷史描述與山水文化臨摹中,籠罩上了一層淡淡的感傷氣息,這種感傷來自于對數(shù)千年歷史文化的清理和總結(jié),從而有了一種杯具味道。當這種感傷、杯具的氣息,在《文化苦旅》中升騰與散發(fā)時,便讓我感覺有種妙不可言的美感和閱讀效果。

讀文化苦旅心得篇8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后的回味,一種焦慮后的會心,一種冥思后的放松,一種蒼老后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致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便是文化的苦旅。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zhèn),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fā)著它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guān)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禮貌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督闲℃?zhèn)》開始的那一段描述,讓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憑借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再現(xiàn)了匿藏于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說:“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聯(lián)在一齊?!蔽蚁脒@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吧。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我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一樣,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畫卷?!皩v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泵總€人的一生對于自我來說也是一段歷史,當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我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lǐng)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nèi)涵。然而,《文化苦旅》一齊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靜靜地合上這本書,仿佛也有了一種想要游歷山水的沖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間尋覓著歷史的足跡。

4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