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__歲年紀的時候《伊索寓言》這本書是我枕邊的???,睡前總會翻翻看看?,F在再次讀它,倒不如說是老友重逢了。只是再見時感情變了味兒了。
小時候就只是把它當成睡不著時一個消遣的好玩意兒,要非得說感想的話那應該就是很有趣,但對于得到的道理卻是含糊不清的?,F在再讀它感覺倒有些沉重了。問我為什么,可能是因為故事中的事想到了這個社會吧。比如故事中的狐貍呀,多半狡猾還有些冷血,就好像這個社會中黑暗的人吧,有時候用虛偽的笑容和華麗的謊言,將一個個的毫無防備的人推向深淵。還有一些無知的小動物,就好像這個社會貪婪、想坐享其成的人們,最后的下場都是像它們一樣竹籃打水一場空。當然只是因為這些而顯得沉重嗎,不是的。其實是因為這本書大多發(fā)生的事都在大自然中,大自然適者生存的道理是無法改變的,放眼這個社會,亦是如此,大自然中的動物,有的狡猾、有的聰明、有的善良、我們沒有能力分辨,而在這個社會上的人也不會掛個牌子寫著我是好人,所以這本書倒是提醒我要注意分辨好人還是壞人,再區(qū)別對待。
大自然中不僅有狡猾兇狠的壞人,也要小心時刻存在的陷阱,就像“掉進井里的公山羊和狐貍”這則小故事中,狐貍由于想喝水不小心掉進了井里,為了騙口渴的山羊下來,從而謊稱水好喝至極欺騙了山羊,等山羊也被騙的掉進井里了,就實施自己的計劃使自己上來,卻不管山羊了。山羊就是因為毫無防備的掉進了狐貍的陷阱里才被困的。這不能全怪狐貍的狡詐,其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山羊沒有警惕心從而也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這也給一向心軟的我敲響了一記警鐘了,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伊索寓言》這本書是真的需要間隔的讀,因為感受是不一樣的,心情也是真的不同,長大了,你的書中不該只有童話書了,不是所有童話都是美好的,在社會中更多的不是童話,可能更多的是殘酷與歷練。在這個社會上不受傷害才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今天發(fā)下來一份《未來作家》的報刊。我一拿到報紙就看到了一篇文章——《見證》:有一塊鐵曾經被人作成鋒利的工具,砍掉了很多的大樹。后來則被另一個人煉成了一塊鐵牌,上面寫著“保護森林,人人有責”的口號,讓人們不要亂砍亂伐……
這簡直就是一個諷刺性的現實,人類不就是這樣嗎?幾年前砍樹造房,做各種家具,現在呼吁植樹造林。這不是諷刺嗎?
以前的森林是多么美麗!森林里鳥語花香,大樹郁郁蔥蔥,小溪清澈見底……可是現在看到的,宛如一場噩夢:小鳥飛了,花兒謝了,大樹沒了,只留下一望無垠的樹根,還有一條又臭又臟的小溪……跟以前一比,真是天壤之別啊!
是誰使森林遭遇危害,誰是真正的“幕后殺手”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是人類!”隨著先進的技術日新月異,從原來遲鈍的斧頭,變成了鋒利的鋸子;又從鋒利的鋸子變成了更鋒利的電鋸。正因為是這樣,才使森林受到了更大的危害!
當前人種下的生長了幾十年,甚至是幾百年的大樹,只要在一瞬之間就會結束了它們的生命,使他們化為烏有。
我們都知道,樹可以不讓水土流失;樹可以美化環(huán)境;樹可以擋風沙;樹還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大樹的這么多的優(yōu)點能使人們停下手中砍伐的工具嗎?沒有,至少現在還沒有。愚蠢無知的人類等于在自掘墳墓啊!沒有了樹,洪水來了誰來擋;沒有了樹,美麗的環(huán)境誰來創(chuàng);沒有了樹,沙塵來了誰來扛;沒有了樹,氧氣沒了哪里找?人類不就是那塊鐵嗎?做什么事情都是后知后覺,為什么不能讓事情結束在發(fā)生之前呢?
只在乎物質的人類啊!放下你手中砍伐的工具,為社會做點貢獻吧!隨手種下一棵樹,這棵樹長大了就會回報你,等越來越多的樹長成以后,就能回報社會了。不要亂砍亂伐,讓祖國媽媽越來越美麗吧,讓我們的環(huán)境越來越優(yōu)美吧。相信只要我們都來努力,一切都會更美好!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tài)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皶r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tài)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孔子的弟子評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鍵在于心態(tài),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yè)要精通,對其他領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常發(fā)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
當我讀完《播撒誠信的種子》后,我感到誠信很重要。誠信是人之本,民之基,國之根,每個人都必須有誠信,才能得到別人對自己的尊敬,才能戰(zhàn)勝風浪,創(chuàng)造美好的人生。
書中《蘇武牧羊》這篇文章令我感觸很深,蘇武就是用誠信戰(zhàn)勝一切,戰(zhàn)勝匈奴人的威脅。當我讀到蘇武說的那句“如果我忘恩負義,背叛祖國,就算活著,也沒有顏面”這句話時,我心中激起一種佩服之情,蘇武你多么偉大!你的這句話我忘不了,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蘇武抱著一定要活著回去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使自己充滿堅韌不拔的毅力,經過十九年的煎熬,蘇武終于盼到了漢朝和匈奴重新和親的那一天,蘇武終于可以回到漢朝。曾經浩浩蕩蕩一百多人的隊伍,現在只剩九人;曾經高大英武的蘇武卻已經須發(fā)皆白,容顏枯槁,但他卻以堅如磐石的信念和忠于祖國的氣節(jié),長久地贏得了天下人的敬仰。
對照蘇武的誠信,再想想自己,我很慚愧,我感到我離誠信還有一段距離。雖然我們年紀小,不能像蘇武那樣以誠信報答祖國,但是做人忠誠老實,不說謊,不虛偽,言行一致,言而有信,說到做到,就是我們小學生應該具有的誠信??墒怯袝r候我卻做不到:每次看電視之前,我總是承諾看一小時,可我總不能控制自己,往往超過時間,不能履行諾言;媽媽再三吩咐不要買小店里的不衛(wèi)生的食品,每次我都爽快地答應了,但在背后卻悄悄地買,言而無信……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所以,對我們來說,誠信同樣無處不在:獨立完成作業(yè),獨立完成考試,不偷看,不抄襲;借別人的物品,用后要及時歸還;對人要真誠,說到做到;老師在和不在一樣地嚴格要求自己……誠信就是我們的一份責任,我們應該對父母對家人、對老師、對同學、對集體忠誠,實事求是,恪守諾言。
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在自己心靈的廣袤土地上,辛勤地播撒培育誠信的種子,共同筑造起浩瀚的誠信森林。
午后的陽光,像輕柔的絲帶,輕撫大地,賜予每個生命圣潔的力量,有如童話一般,夢幻美麗,空氣中充斥著一股純真,一股懵懂。
剛翻開書,就不禁被書中的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深深吸引住了,全書都洋溢著一種別樣的情懷,使人激情澎湃,思潮起伏。
本文敘述了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終身難忘的六年小學生活。六年中,他親眼目睹或直接參與了一連串看似尋常但又催人淚下、感動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間毫無瑕疵的純情,不幸少年與厄運相拼時的悲愴與優(yōu)雅,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間所閃耀的人格光彩,在體驗死亡中對生命的深切而優(yōu)美的領悟,大人們之間撲朔迷離且又充滿詩情畫意的情感糾葛……這一切,既清楚又朦朧地展現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啟蒙教育的六年。
讀完這篇文章,在我眼前立即勾畫出這樣一幅景象:彌漫著幽香,懵懂純真,一個可望不可即,浪漫溫馨的童話世界。
在本篇文章中,我最喜歡一個叫‘桑?!哪泻?,他是油麻地小學的學生,好奇心極強想象力豐富,總喜歡做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但他也是一個善良純真,講義氣,勇敢,樂于助人的好孩子,特別是幫助保護紙月不被壞學生欺負。
在諸多章節(jié)中,最令我心弦一震的是一篇關于‘禿鶴’的故事,敘述了:禿鶴因認為禿子是一種恥辱,而帶著帽子上學。一次,桑桑和朋友們把禿鶴的帽子掛在了旗桿頂上,大家都在嘲笑他。之后禿鶴便不在戴帽子了,但在一次會操時老師要他戴帽子,可在途中他又忍不住扔掉了帽子……這一篇故事告訴我,不要因為自身的缺陷而自卑,要向前看,時刻提醒自己是最好的,是最棒的,要自信,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曹文軒老師曾說過:“美的力量絕不亞于思想的力量,一個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變?yōu)槌WR,只有一個東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沂终J同這一觀點,但我更堅信’如果‘愛’是時間的話,那你就是‘永恒’!
追隨永恒,追隨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