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秀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

| 吉智0

優(yōu)秀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篇1

洋洋灑灑近三十萬字的《萬歷十五年》今日最終讀完了。一部歷史書竟能讓我如饑似渴、手不釋卷地讀完,連我自我都感到些許詫異。一部書只寫了一年——萬歷十五年,寫了幾個人,寫了幾件事,場景不可謂不小,正如該書作者黃仁宇所言:在歷史上,萬歷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

凡聽人言,大師就是能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人。比起許多鴻篇大作,《萬歷十五年》實不能算是大作,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卻濃縮了整個中國歷史的興衰成敗,以小見大,知微見著,將整個中國歷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讀完這一年,頃刻間便能在讀者的腦海中建構起清晰的歷史脈絡一般。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中以知一葉而知全秋的寫法,將整個中國歷史映耀腦海。同時黃仁宇先生的文學化寫法,使讀者絲毫感覺不到干巴枯燥、索然無味的歷史書,而是在品味小說,鑒賞詩詞般,一瀉千里地讀完。讀完后還感覺唇齒留香,余香滿頰。細細玩味著,淺淺嘗茗似的,在腦海中回味,咀嚼,消化。簡直就是在品嘗一道大廚精心制作的文化大餐。

當我們品味這道美食時,我們不難發(fā)現作者的深刻洞察力。中國是一個有極強文化傳統(tǒng)的封建王朝,在秦統(tǒng)一中國,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廢黜百家以來,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發(fā)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統(tǒng)一,思想上的統(tǒng)一,精神上的統(tǒng)一引導中國的發(fā)展。眾所周知,先秦哲學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可到了漢代卻獨尊儒術,這并不能歸咎于生物的隨機選擇,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這在以土地為基本生活資料的封建王朝是十分重要的。

錢穆先生曾說,中國的國家是國與家的結合,上至君主下至戶主,在自我的管理范圍內是具有絕對權威的。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家庭內戶主具有權威是生理中產生的,而君臣關系則是一種社會關系,儒家的“仁”很好的調和了個中矛盾,使得家國一體。家是一國,國是一家。在《萬歷十五年》一書中,萬歷皇帝是具有絕對權威,自我能夠隨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張居正、申時行等代表的士官階層對皇權卻是一種無形的鉗制。這與西方的三權分力是不一樣的,三權分力講究平等,而一士官階層對皇權的鉗制則是不平等的。士官對皇權要盡忠、盡孝、盡義,是為了輔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給予的拘束。這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而士官對自我也是從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我。這就造成了重禮輕法,重道德輕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圍了。每個文人都有自我的一套道德準則,有自我的良心,有自我的政治抱負。從那里看,張居正死后被諫,乃至于被鞭尸,也就不足為怪了。

在家國同構的社會,講究尊上敬祖。尊上為忠,敬祖為孝。自古以來,忠孝占據著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儒家常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中的禮能夠用于治國,孝能夠上升為忠。觀其《萬歷十五年》一書,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等,哪個不是先強調家,再來治國的呢?

《萬歷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圖。它就是一只張著血盆大口的饕餮怪獸。它要吃人,它將人變成怪獸。張居正死后被吃,海瑞被吃,申時行被吃,戚繼光被吃……還有無數人都被這張沾滿鮮血,腥臭無比的大嘴吞下。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這是一個吃人不吐骨頭的社會。

優(yōu)秀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篇2

《萬歷十五年》雖然以此為題,但實際上萬歷十五年不過是個引子,黃仁宇只是借在這一年發(fā)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開文章,把萬歷十五年作為敘述的線索和落腳點,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萬歷年間從皇帝到官員國家暗藏的癥結,顯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無論怎樣的個人,身處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樣的努力,無論是他個人,還是他所想改變和擺脫的社會環(huán)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錮著,讓個人成為了這制度的犧牲品。既然個人憑一己之力已無法做出任何改變,這制度讓明王朝離開了世界的中心,甚至無法跟上白山黑水邊上一個小部落的節(jié)奏,明王朝已經到了沉沒的邊緣,落日沉沉,敗落已經是無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來黃仁宇只是選擇了幾個獨立的人物作為章節(jié)來撰寫,而實際上他選擇的這些人頗具代表性,作者總是把他們放在一個更大的社會制度與背景中來敘述,他們看起來是個人,他們認識到了自己時代前進與滯后的碰撞中所出現的問題,也付出自己的努力,他們都是作者認為那個時代中的佼佼者,但無論是堅持道德的力量維持復古亦或是某種程度追求自由和變革,結果對于個人命運或者個人的社會追求來說都是失敗的。因為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對抗制度,每個人都是制度鏈條中的一分子,當他想改變這鏈條時,他無疑會被鏈條上的其他人所殘酷打壓,維持守舊平衡的集體力量是強大的,而想阻擋時代的前進也是個人辦不到的。因此即使某個人意識到了現實與社會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無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際,只能感受著社會的暗流涌動而束手無策。

第一章從小事切入萬歷的宮廷生活和處處被安排好的成長環(huán)境,他最終清算了自己堅持原則的老師和首輔張居正,想獲得自主的權力,最后發(fā)現皇帝只不過是制度的執(zhí)行者而已,并不具備自主權。而第二章里繼任的首輔申時行則努力在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折中共濟,小心謹慎地維持文官集團內部的平衡,使國家機構能夠正常運轉,但這種處世態(tài)度并不為文官集團接受。第三章皇帝為立儲一事與群臣對抗,認清了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無法實現自己的個人意志,最終對百官采取疏遠、消極應付的態(tài)度,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義,也采取消極敷衍的做事態(tài)度。第四章進一步借內外政的大事表明了皇帝不能以個人意志做出決定而實際決定于群臣,活著的皇帝個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沒什么區(qū)別。第五章清官海瑞希望恢復洪武皇帝時的制度和風氣,然而這樣做無疑與社會時代相悖離,雖然道德值得敬佩但無法真正施行。第六章從一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角度敘述了明朝武官處于被文官壓制的境地,而無法有所作為。第六章社會名人李贄的思想與社會的沖突,其實是儒家內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學與傳統(tǒng)朱熹理學的對立,然而李贄的思想雖然批判時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體系,故而本質上無法改變社會反而顯得自相矛盾。

總而言之,作者的觀點是認為明代當時的制度已然極為落后,財政與組織上極為松散,導致國家實力名不副實,而微薄的薪水也導致文官陽為道德,陰為私利,實際主導國家的文官集團都處在此種陰陽沖突之中不能自拔,而任何企圖的改變都遭到了強烈的攻擊和反對?;实?、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海瑞、武官戚繼光、思想家李贄從個人的角度面對混亂的現狀希望有所突破和改變或者憑借道德的力量恢復平衡,但種種努力在對抗現實的龐大群體時都顯得無可奈何和無能為力,因為他們既然無法改變制度,就無法避免的遭到來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擊,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無法推行,小心謹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國家此時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問題只是時間而已。

優(yōu)秀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篇3

公元一五八七年沒有彌賽亞的誕辰,沒有先知的教誨,沒有預兆變遷的星斗閃爍滿天。有的,不過是一張張臉罷了,一張張疲憊地奔波于歷史的定格之中的臉。

萬歷注定不是屬于帝王的時代,這張臉譜中注定沒有多少王權的神氣。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個瞬息,而萬歷朝大約是合眼的前奏,畢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個雄心壯志的統(tǒng)治集團,這點,萬歷之前的嘉靖就感覺到了——萬歷同他一樣早年登極,充滿變革和振興的希望,但這一些希望都隨著自身年齡與矛盾的增長、深化漸漸瓦解。明孝宗(弘治)應當感到悲哀,因為他的子孫沒能像他那樣扭轉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也正是因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戲,留下那么多紅紅綠綠的角色。

惟獨有個人不繪臉譜,單看他一眼就覺得有凜然之氣撲面而來。他不是貢生,鄉(xiāng)試出身,也不應是有權對別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類,卻絕對有憋著氣唱大紅臉的天賦。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剛峰。如果出生在當今社會,他一定算是個勤奮的好少年,與此同時,又是無知的憤青。想要為萎靡的朝政打一劑強心針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氣,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說他簡樸,卻又囂張,普天之下,凡為仕者無不懼其威風;說他忠誠,卻又不能扛頂風的旗,固執(zhí)于毛皮小事之間。一個儒道的修行者,一個齋戒靈魂的素食者,他因為與塵世相觸而不再是圣賢。這不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華——以博得帝王的信任。但嘉靖尚道,萬歷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沒有人去照的鏡子,被擱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沒有李世民,沒有長孫氏,宮廷中人人戴著面具。讀《明史》我?guī)缀鯖]有抓到一個背影,但慶幸《萬歷十五年》讓我勉強看見了一個海剛峰。幾乎孤芳自賞的他,行走于濃妝艷抹的人群中,很干凈。他死的時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鏡碎了,卻沒有人去補。

萬歷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鏡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聲音中,海瑞那張不戴面具的臉成了永遠的幻影。他的矛盾并不來自內心,而是與外界摩擦的結果。我不想假設他為那個時代的良心,或許他沒有資格,李贄有,因為他懺悔過。

海瑞不會回頭,他不知為何要懺悔,他要做信念,而不是心的殉道者。大明王朝合上眼的前一刻,他或許,是最后的那個憤怒的拳頭。

臉?對,他的臉,不過是一張皮。皮下的,才是硬骨頭。歷史的臉譜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后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過它的鏡子,是不是很好?

優(yōu)秀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篇4

讀罷,其實不僅是為這歷史中的每一個人所嘆息,更是為整個國家以及民族所感到悲哀。

萬歷皇帝也好,張居正也好。這歷史中的每一個人,都只能在這個封建的制度之中運行。而這其中儒道又起了關鍵作用。自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的兩千多年,儒家一直被封建統(tǒng)治者所運用來壓抑住廣大群眾的思想。不可否認儒家有其可取之處,然而一旦淪為統(tǒng)治者的工具,就成為了束縛整個民族發(fā)展的毒瘤。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社會的日常運行不是靠有創(chuàng)造性的法治而是依靠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那么這個社會的創(chuàng)造性必然是收到了極大的限制。中國近代史的屈辱歷史,事實上早已在那個四海升平的萬歷十五年埋下了伏筆。一個被儒家所束縛,眾人閉目塞聽,關閉大門的古老國度,早已經注定了他的悲劇結局。在萬歷十五年,不論是即將不再上朝的萬歷皇帝,還是要勵精圖治想要扶大廈之將傾的張居正,或者是想要調和百官矛盾的申時行,還是恪守絕對原則的海瑞。他們所作的努力,都只是局限于封建制度之下的小修小補或者小打小鬧。大明王朝就像歷史上其他王朝一樣,也無法擺脫封建制度下的歷史規(guī)律,走到了他的發(fā)展盡頭。

我還想說一下萬歷皇帝。事實上在過往對于他我是有很大的偏見以及不滿,覺得他三十年不上朝,致使國家中樞趨于癱瘓。并且橫征暴斂致使民眾怨聲載道。但是一個朝代發(fā)到了晚期,實際上走向終結已經是脫離了皇帝乃至整個官僚機構的控制,除非進行土地改革,否則每個朝代都在土地兼并下不可避免的走向矛盾激化的深淵。而作為全國最大的地主—皇帝怎么可能會對自己階級的人開刀?只是說皇帝的個人能力,能為這個國家續(xù)多幾年的命。

事實上,萬歷皇帝也是凡人,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作為一個凡人,在皇帝的位置上事事卻都要按照群臣所限制的儒家的思想來行事,按照所謂皇帝的準則來行事,使得他身心俱疲。我覺得有四件事是讓我十分感慨的。一是萬歷想要進一步的學習書法卻被張居正所制止,張居正舉出了陳后主,宋徽宗等人來警醒萬歷不可對于藝術過于沉迷,于蒼生并無補益。二是萬歷在王儲選擇上與群臣們斗爭了長達幾十年,原因皆在必須按照傳統(tǒng)的長子制度來選取皇儲。最終這場斗爭以群臣的勝利而結束,以致他灰心喪氣只得用“無為”的消極態(tài)度來報復群臣,長達數十年不上朝以及不選補官職,從而使官僚機構陷于癱瘓。三是萬歷在二十幾歲之時就以及開始營造自己的陵墓了,而他也欣然接受了這精神上的活埋。四是他想要出城視察陵墓卻遭到了群臣的反對,而他也于1588年之后三十多年再沒有踏出過紫禁城一步,不免讓人唏噓。

事事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無法發(fā)揮自己的個性,也無法把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用于政治之中,只能恪守祖宗之法,恪守儒家之道。這種一眼看到盡頭的生活,哪怕貴為九五之尊又有什么意義呢?在萬歷十五年,作為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本應是大展宏圖,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造力以及實現自己勵精圖治的大好年華,卻事事受到群臣的反對掣肘,事事都要按照所謂的“祖宗之法”來行事。這樣的生活實際上相當于行尸走肉罷了。在群臣的眼里,在他們監(jiān)督下成長起來的朱翊鈞,勢必要充分的體現他們的意志,也勢必要按照一條早已鋪好的道路一路走到頭。這不得不說是萬歷的悲哀,也是這個國家的悲哀。這樣陳腐的思想,扼殺創(chuàng)造力的思想與制度,怎么還能指望可以使得國家長久的發(fā)展呢?把希望寄托在所謂的一兩個明君身上,卻不去改變整個制度讓國家得以長治久安,所有的結局必將是一個又一個的歷史輪回的悲劇。

優(yōu)秀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篇5

高拱年歲已長,身體漸衰,是看不到張居正下葬了。雖然張居正在高拱臨終前的幾個月專程拜訪了閑賦鄉(xiāng)舍的高老,似乎二人已前嫌盡棄、間隙消彌,塵事盡散,夢漸安平。但高拱可以不見張居正之喪,卻不能讓張居正安寢于墓中,其一紙《病榻遺言》卻致一生榮耀致極的張首輔落得個家產盡抄、褫奪謚號、迫奪御賜、子孫充軍;惟沒有開棺鞭尸,算多少保全了些體面。高拱的“陰招”之險,古今無人能及。張居正生前觀世悟禪自言的“如入火聚,得清涼門”終變成了破敗的華夢,真正“入火聚得清涼”的卻是他的繼任首輔申時行。人性的陰陽、事情的正反,參悟與執(zhí)迷,事事與非非,盡在眼前身后。這一切正應和了“生命不過是一種想象,這種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間的任何阻隔”。

開朝洪武以來的文官制度,歷二百年,早已由制度化為骨氣,融到了文人的血液里。古怪、清貧而又鐵骨錚錚海瑞不得不說是這種骨氣的一個典范。一名文官即然為訕君直言可以不惜性命,那官印、榮華又豈能羈絆了骨氣。這是一種執(zhí)拗,也是一種單純,但卻缺少了些情趣?!八乃枷氩皇堑弥谔熨x,而是來自經常的、艱苦的自我修養(yǎng)”,也許固執(zhí)的海瑞永遠無法理解“一個女人如有情趣,那么不論她過去是娼妓、已經結婚或正在懷孕都毫無妨礙”。

戚繼光雖有些孤獨,但終是生逢時、命合運的,外有倭寇之患,內有首輔之助。他雖然改變不了陳舊的體制,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但在可能的范圍內,他已經最大地適應環(huán)境發(fā)揮他的軍事天才了”?!捌堇^光的天才之處,在于他看準了妥協之無法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術上調和各式各樣的矛盾”。“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這也許就是戚繼光止止堂的座右銘吧!“他的長處,在于他沒有把他人事上的才能當成投機取巧和升官發(fā)財的本錢,而只是作為建立新軍和保衛(wèi)國家的手段”。

李贄是一個矛盾體,矛盾得讓人理不出頭緒?!耙粋€農民家庭如果企圖生活穩(wěn)定并且獲得社會聲望,惟一的道路是讀書做官”,李贄也走了這條路了,讀了經史子集,做了官。可后來卻辭了官,寄居于朋友家研究起了史學,要做學問家。這讀書是目的呢?還是路徑呢?怎么當路徑走了一程,轉而又變成目的了呢?既然把讀書變成了目的,一介儒生,后來為什么又遁入空門,出家了呢?逃離了世俗的羈絆,又去研究世俗的經史,這倒底是出世了?還是入世了呢?李贄終其一生,不過是一個追求個性與自由的孩子。他極度自我,卻又沒有自我,正如“自我只是一種幻影,真正存在于人世間的,只有無數的因果循環(huán)”。他在獄中自裁氣絕前寫了王維的“七十老翁何所求”來解釋他的死因,也是極為貼切的,不知求何所求?他不知在這個世界上應當建設些什么,但他從他的閱歷與思考中知道,為了得到自由與解放應當打破些什么,只是生命將息,力不從心,無所求了。

這就是萬歷十五年,自此以后,萬歷不朝。

優(yōu)秀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1000字范文大全


21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