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師,它帶我暢游世界,領(lǐng)略大自然的風(fēng)光,了解大自然的奧秘,它能讓我們懂得許多人生哲理。書,用它豐富的知識甘露澆灌了我們求知的心田。
從古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到今人的“書籍是人類靈魂進步的階梯”,無不看出讀書的良好作用。讀書好處和重要之大的道理人所共知,再加上在這樣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每個人的身上。于是人人都想讀書,把活到老學(xué)到老作為至理名言,可是在讀書的過程中,許多人只體會到讀書的無比之苦,我卻更多地感悟到讀書的無限之樂。我不是把讀書當(dāng)成一種任務(wù),也不是把讀書單純的當(dāng)成一種無所事事時候的消遣,而是把讀書當(dāng)成一種心靈之旅,當(dāng)成一種和古之先賢、智者名士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交流的過程,當(dāng)成一種消除疲憊,洗去煩惱的精神生化的過程。
書,是良師,更是益友。
好讀書,是年輕時候養(yǎng)成的習(xí)慣,但是不得不承認,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量和各種社會關(guān)系的增多,年少時候那種單純的安心的讀書的心境難以追回,再加上每天的各種事務(wù)踏至紛來,每天可以有一段長的讀書時間就顯的彌足珍貴,所以,我這樣的年紀和工作的特點使我在讀書上不得不養(yǎng)成自己的特點,一是要讀書首先是選書。雖說是開卷有益,但是時間有限,所以必須有選擇的讀書,把有限的時間放在好的,適合的書籍上。在選書上,不看庸俗無聊,不求高深專業(yè),但要切實有用;不過于專一,而追求廣博,讀書如交友,只是呆在一個小圈子里,很容易自我封閉,自我限制,所以要廣交朋友,經(jīng)史子集,古今中外,各種書都要盡可能涉獵一。二是隨時備書,“見縫插針”。沒有大片的時間可用來讀書,只能是把片刻的閑暇時間利用起來。有時間就拿出來翻上兩頁,享受一下。就算是一本大部頭的書籍,只要發(fā)揮愚公移山的精神,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總會在不知不覺中,輕松搞定;三是有計劃,雖說讀書的時間少,但是,不能找借口,不能放任,每天必須要擠出一段時間讀書,我把這個稱之為:每天多走一點路,意思是在每天要停下來休息的地方,要再堅持一下,多看一會兒書,在多走一點路。
四是要用腦讀書,多做批注,常寫心得體會。用眼讀書,獲得一種簡單的快樂,用心讀書,贏得一片安寧,一種豐潤,用腦讀書,在思考中完成和作者的對話,那么收獲的除了快樂,安寧,更是一種洗禮和升華的過程。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xué)則殆。讀書學(xué)習(xí)和獨立思考必須結(jié)合起來,才能收到化的效果。五是讀書以致用。有人說,現(xiàn)代人讀書很功利。我倒是覺得,讀書是不能過于功利,那樣讀書讀不好,讀不深,讀不出快樂。但是讀書也要有目的性,那就是讀書必然是直接或間接為了我們工作,生活服務(wù)的,這就是讀書的目的性。讀書是要用的。讀書不能像是在沙漠中注水,澆灌了很多,但是長不出嬌艷的玫瑰。讀書可以死讀,但千萬不能讀死,所以讀書應(yīng)該是要結(jié)合自己有選擇的讀,有目的的讀。讓書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成為我們工作生活中前進的階梯。
大家都在讀書,但是,每個人讀書的方法、感受和收獲是不一樣的。說了我的讀書的方法,在說說我讀書的各種體會和收獲??偨Y(jié)起來,應(yīng)該是“三開”。
開心養(yǎng)氣。我在讀書之中,收獲的開心,快樂分四個層次。一是最為簡單直接的快樂,一段快意恩仇的故事,一個精采絕倫的比喻,一個構(gòu)思精妙,啞然失笑的結(jié)尾……這些都會讓我怡然自樂,欣然發(fā)笑。二是讀書讓心靈安寧,拋開煩惱的快樂。這時候讀書已經(jīng)深入其中,忘記身邊的種種事情,溶入到書的世界里。這時候讀書,因為書的世界不同,會有激情如火,也會有沉靜似水,也會有百般無奈,感慨嘆氣。這種在書的世界中暢游,與書的內(nèi)容同呼吸,共命運的感覺就是讀書的第二層快樂。三是獨立思考,對話交流的快樂。這時候讀書不是讀了,而是和好友知己聚在一起,或茶香四溢,或青梅煮酒,或踏雪尋梅……總之是在契合兩歡的氛圍下的對話、交流、碰撞、引申。四是讀書有用。這種快樂就不在讀書之中了,而是在讀書之后的一種反饋。這是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夠“書到用時不恨少”,能夠信手拈來,娓娓道來,能夠自信大方,舉止得體。這樣,快樂自然而來了。
《圍城》是錢鐘書先生一生中的一部長篇小說,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yè)、學(xué)習(xí)與娛樂、發(fā)展與落后、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dāng)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dāng)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么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丑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我們的生活中“圍城”隨處可見。不僅僅是戀愛婚姻、工作事業(yè),還有學(xué)習(xí)生活、交友處世,無一不有一個“城”把我們“圍”著?!皣恰薄粐У某潜?,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錢鐘書用幽默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巧妙的比喻,站在一定高度俯看人生,批判了人性的丑惡、虛榮。如:“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了,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后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孫太太眼睛紅腫,眼眶似乎飽和著眼淚,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輕輕一碰就會掉下來”、“蘇小姐雙頰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暈出紅來,像紙上沁的油漬,頃刻布到滿臉,靦腆得迷人”。又如:“我們一天要想到不知多少人,親戚、朋友、仇人,以及不相干的見過面的人。人事太忙了,不許我們?nèi)褙炞?,無間斷地懷念一個人。我們一生對于最親愛的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不到一點鐘,此外不過是念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后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biāo)識”。這些語句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又想像著作者所描述的情景,給人深深的同感,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
當(dāng)我讀完全文后,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jié)束”了嗎?對于主人公的故事,對于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鑒賞。全文最后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圍城》里最令人最熟悉的語句自然是那句:“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弊x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后,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xiàn)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nèi)ダ斫夂腿ジ形颉?/p>
在十九世紀群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巴黎圣母院讀后感800字高中。他是偉大的詩人,聲名卓著的劇作家、小說家,又是法國浪漫主義文_動的旗手和領(lǐng)袖。這部偉大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yīng)的浪漫派小說,它的文學(xué)價值和對社會深刻的意義,使它在經(jīng)歷了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之后,還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從而來到我的手中。
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丑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現(xiàn)實生活,也被大大夸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gòu)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丑的對比。
《巴黎圣母院》的情節(jié)始終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偽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丑陋、內(nèi)心崇高的敲鐘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于同情心,樂于救助人。因為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唇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蔑為“女巫”、“_犯”,并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tǒng)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chǎn)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quán)的強烈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伽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寺宓卤砻嫔系烂舶度?,過著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內(nèi)心卻渴求_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里,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托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丑對照,絕對的崇高與_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們?nèi)康乃枷肭楦?。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yǎng)、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舍己為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圣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圣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里,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yù)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_年_的爆發(fā)。
《彷徨》收錄1924年的《祝?!?、《在酒樓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獨者》、《傷逝》、《離婚》等,共11篇。《彷徨》雖然反映了魯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悶,更多的注意了知識分子的痛苦和掙扎,但也表現(xiàn)了他不斷探索真理、尋找出路的可貴精神。同《吶喊》相比,《彷徨》較多的流露了作者當(dāng)時憂郁、彷徨的情緒,但對于社會的分析和批判同樣是清醒和深刻的。
《彷徨》中有關(guān)農(nóng)村題材的作品,都是表現(xiàn)農(nóng)村婦女命運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劇性命運,是對封建禮教“吃人”的又一次有力控訴?!峨x婚》是魯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現(xiàn)實生活為題材的小說,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農(nóng)村的現(xiàn)實,表明農(nóng)村婦女的命運并沒有改變?!夺葆濉坟灤┲鴮ι钤诜饨▌萘χ貕合碌霓r(nóng)民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guān)懷。最觸動我靈魂深處的是《祝福》?!蹲8!肥恰夺葆濉分械拿?,里面有一個我們眾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為一個受侮辱,受迫害,被剝削,被奴役的中國勞動婦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劇是社會的悲劇,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軌跡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舊社會對勞動婦女的深重壓迫,尤其是精神捶殘?!蹲8!钒涯抗怅P(guān)注于農(nóng)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紀初中國農(nóng)村的社會現(xiàn)實和農(nóng)民的現(xiàn)狀,揭露了封建倫理道德觀念的兇殘本質(zhì)。祥林嫂的悲慘命運表明在這個社會中窮人無福可祝,無福可言,也表明這社會的冷酷、麻木。而這一切,正反映了先生對這種氣勢,對這一社會的強烈不滿,厭惡以至憤怒。
《彷徨》是先生目擊了“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協(xié)性,又一方面正在“轉(zhuǎn)變”,社會的力量需要有人領(lǐng)導(dǎo)!然而曾被“新文化運動的”所喚醒的青年知識分子則又如何呢?——在這樣的追問下,產(chǎn)生了《彷徨》。在這方面,主要表現(xiàn)了那些從黑暗中覺醒,滿肚子不平,憎憤,然而腦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與牢騷喂哺自己的靈魂,但同時肩負著舊時代的重擔(dān),偏見,愚昧,固執(zhí),虛無思想,冒險主義,短視,卑怯,——這樣的人們。
讀著《彷徨》,我感到一陣陣的痛苦,為那時凄慘的現(xiàn)狀而痛苦,為那時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這痛苦之中,我又為有先生這樣清醒的人們而感絲絲安慰。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鐵肩擔(dān)道義”的勇者,獨立潮頭,振臂呼喊,這樣,時代才有希望,歷史的車輪才能向前推。
在之前與古代文學(xué)打交道的過程以及從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們更多接觸的是唐詩宋詞這一類的文學(xué)作品。唐詩大多是格律詩,語言整齊而精煉,字字珠璣,具有極大的音韻美。而宋詞雖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約束,也講究煉字,短短幾十字,以簡練的文字來表達深遠的意蘊。()而本學(xué)期所學(xué)的元雜劇卻與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藝術(shù),我們現(xiàn)今讀到的元雜劇語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動更有藝術(shù)感染力的一種文學(xué)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雜劇的體制后,我閱讀了關(guān)漢卿所著的竇娥冤,它是傳統(tǒng)的雜劇,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來敘述,楔子講述竇端云如何來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為開端寫流氓張驢兒脅迫竇娥婆媳嫁給他父子為妻,第二折寫竇娥因孝順之心被太守嚴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這是情節(jié)的發(fā)展,第三折是本劇的_,寫竇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綾,六月-飛雪,第四折是全劇的結(jié)尾,竇娥之父為其洗冤,制裁惡人。
其中,第三折竇娥臨死前,爆發(fā)出的怒火成為了傳唱至今的經(jīng)典。她說: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biāo)拼?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這一段氣勢洶洶的唱詞對天地的指責(zé)大膽而驚人,唱出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一反之前竇娥善良溫順的摸樣,給予鮮明的對比效果,更突出了竇娥對于封建統(tǒng)治的控訴,是反抗意識的覺醒。竇娥指天發(fā)出三個誓愿,血飛白練,六月-飛雪,三年大旱,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實現(xiàn),以種種不可思議的跡象向全世界證明了她多么無辜。
最終,竇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態(tài)去傾訴而非人,這本身對封建社會不公平制度的一種諷刺,在官僚制度的層層阻礙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無法接觸當(dāng)權(quán)者的。以鬼魂訴冤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無法發(fā)生的。讓我們做一個假設(shè),假設(shè)竇天章不曾一舉及第,不曾官拜參知政事,終其一生只是個庸碌無為的落魄書生,也許對竇娥的冤案就會投訴無門,反遭_,竇娥永遠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終還是基于掌權(quán)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義,這是作為封建社會底層人民共同的無奈。
竇娥冤被稱為我國古典悲劇的典范性作品,由竇娥悲苦的命運揭開了黑暗社會的面貌。竇娥的悲劇絕不僅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運造成的,更是整個封建社會加諸在她身上的。年僅七歲便被窮苦潦倒的書生父親賣給蔡婆婆,年紀輕輕守寡與婆婆相依為命,竇娥恪守婦道,謹遵封建社會的_道德和三從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會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性,受到最多_,成為代社會底層善良、孝順而走向反抗的婦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會對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對現(xiàn)實的反思,這樣一部作品,兼有極強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義,值得我們?nèi)テ肺缎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