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是以著名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小說的主線情節(jié)比較簡單: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經紀人,高收入,有著漂亮的妻子,聰明健康的孩子,這在外人看來是令人羨慕的生活,人生贏家。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月亮與六便士讀書心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靈感源自哪里
大部分人都同意這樣一個觀點,就是靈感源自潛意識,而潛意識來源于人經歷的積累,所以這也是一種經驗主義的說法,每個人都且只從現(xiàn)實取材。藝術家將零零碎碎的概念重新排列組合,用特定的形式表達情感。那么形式又來源于哪里呢?也許它是現(xiàn)實中就有的,也許它是根據(jù)一定的順序一個一個實驗、對比出來的。
藝術是什么
最有概括性的說法是,藝術是帶有觀念的形式,按照這個說法,純粹寫實的繪畫、隨意的照片似乎都算不上藝術,而文字到可以算是藝術了。
理想從哪里來
這個似乎更難回答,可以看看克里斯特蘭德,他的理想似乎是憑空冒出來的,他在四十多歲,上了半年夜校之后就突然迷上了繪畫,并且對其它任何事物都極其冷漠,后來去了塔西提島,再次結婚生子,十分享受那里的生活,并且創(chuàng)作出了很多不朽的名作。所以理想似乎是憑空冒出來的。但是仔細回味小說,我發(fā)現(xiàn)另一個可能性,克里斯特蘭德的理想來源于他的特質,他不怎么喜歡說話,不怎么喜歡證券公司的工作,他本身也顯得特別無趣,然而突然有一天,他打破了現(xiàn)在的生活......可以發(fā)現(xiàn),他以前的生活并不如意,并不符合自己,在到了島上之后,他感到十分滿意,所以他適合塔西提島,適合繪畫。
看完《月亮與六便士》之后,在很多人的評論中,很鄙視追名逐利的人,向往平靜的生活和崇高的理想,然而在我看來,這是曲解了小說的本意,正如前面所說,理想來源于一個人的特質,追求理想的前提是認識自己,正如高更的畫作《我是誰,我來自哪里,我要去何地》,在去何地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我是誰,而克里斯特蘭德在這個問題上花了四十年。所以不是要你去追逐月亮,而是讓你去認識自己,然后再選擇是月亮還是六便士,如果選擇月亮,又是什么樣的月亮。
繼《人性的枷鎖》后,又喜歡上毛姆的作品《月亮和六便士》。何以此名,直至今日讀完才問度娘?!叭藗冊谘鐾铝習r常常忘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覺得這說法挺有意思,就起了這個書名,甚是開玩笑的語氣。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xiàn)實的代表。而此前亞亞的理解:“月亮的明亮皎潔卻有朦朧”也許正是毛姆筆下“藝術”的理想境界,看著真切卻又無法匹及;而“六便士”,好像文中有三處提到“如果有兩便士的關系”,加起來就是六便士了!哈哈!如此解釋,突然想起未曾上過一天學的婆婆曾解釋“驕傲自滿”—要滿了才能驕傲,簡單淳樸!哈哈!
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德突然放棄規(guī)矩的生活想成為畫家,并心無旁騖、目空一切的追求理想過程,其實正是藝術和生活的思考過程,這種通過藝術人生剖析人生藝術的手法,無疑給作品多了一份迷幻和魅力。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追根溯源正是是對人類非理性意識特別是原始野性力量在文明社會作用的探索。正如布魯諾船長所說,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都是藝術家,內心都有那種激勵著的欲望,畫家的表達欲望的方式是繪畫,作家表達欲望的方式是寫作,而我們則是生活!
“沒有思索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跟隨毛姆這種追尋原動力的人性探索,漸漸領悟不一樣的人生意義,定將帶您走進不一樣的寬容和寧靜!
讀書,是為了我們能夠認知社會、人情、人性,作為作家,我盡量了解和提供這些,但不是去判斷人性。
——毛姆
美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撿到的,美是美妙,是奇異,藝術家通過靈魂的煎熬,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chuàng)造出美。而當美出現(xiàn)了,可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出來,你得重復和藝術家同樣的奇異之旅,你得用心,這需要智慧、勇氣、感覺和豐富的想象力。
——德克
女人心中的愛,往往是親昵和安慰,不過是衣食無憂的滿足、財產殷實的驕傲、受人愛慕的愉悅、家庭圓滿的得意,很多時候,當這些成為一種無傷大雅的虛榮,面對真正渴望的激情時,往往顯得手足無措。
但愛是需要無私忘我,需要柔軟與矜持的,而追求永恒星辰的人,是不會真正愛上任何一個人,包括他自己的。
——毛姆
他不需要愛情,他覺得,這是人性的弱點,他有時需要女人,當他的欲望得到滿足,就會去忙別的事情了。他無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它囚禁著我的精神,他盼著有一天,我可以不受到欲望的支配,自由自在的去工作。
因為他覺得,女人除了愛情,什么都不懂,所以她們把愛情看得非常重要。這太荒謬了!
他討厭女人試圖向說服他們去相信,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實際上,這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部分。他知道,欲望是健康的、是正常的,而愛情,愛情是一種病!
當被一個女人愛上的時候,除非禁錮他的靈魂,不然女人是不會罷休的。男人的靈魂在天際飄蕩,女人卻想將他囚禁在自己的賬本里。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關于夢想與追尋的書,小說講的是,一個英國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本已有牢靠的職業(yè)和地位、美滿的家庭,但卻迷戀上繪畫,像“被魔鬼附了體”,突然棄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巴黎不僅肉體受著貧窮和饑餓煎熬,貧病交加,躺在小閣樓里奄奄一息,若不是朋友相救,幾乎一命嗚呼。而且為了尋找表現(xiàn)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他最后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他終于找到靈魂的寧靜和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他同一個土著女子同居,創(chuàng)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驚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風病雙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畫了一幅表現(xiàn)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卻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這幅畫作付之一炬。
這樣一個一心追求藝術、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全世界都在追逐著夢想,斯特里克蘭德卻在追逐他的噩運,更準確的說是一個被夢想俘虜?shù)娜嗽谧分鹱约旱呢\。別人的人生是在不斷做加法,他卻在做減法。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所以斯特里克蘭德拒絕再做“丈夫”、“爸爸”、“朋友”、“同事”、“英國人”,他甩掉一個一個身份,如同脫去一層一層衣服,最后一抬腳,赤身裸體踏進內心召喚的冰窟窿里去。小說里的那個“我”問他:“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說:“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我”再問他:“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別人也許會同情他的窮困潦倒,他拿起畫筆時,卻覺得自己是一個君王。 這樣的人當然可惡。他的眼里只有自己,沒有別人,自私,沒有責任心,不屑和“社會”發(fā)生任何關系。但他又很無辜,因為他的眼里豈止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他不是選擇了夢想,而是被夢想擊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如果說他與別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別人更服從宿命。夢想多么妖冶,多么鋒利,人們在驚慌中四處逃竄,逃向功名,或者利祿,或者求功名利祿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斯特里克蘭德拒絕成為“人們”里面的那個“們”。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子定格在查爾斯的最后時光。一個太平洋孤島的叢林深處,一間簡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風病而毀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畫的滿墻壁畫中,聆聽波濤洶涌的顏色——對,那時他已經失明,只能聆聽顏色,金色是高音,黑色是低音,白色是微風,紅色是尖叫。我承認,此情此景不能喚起我絲毫的憐憫,因為心中唯有敬畏——駭然與敬畏。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寧靜。我想這就是傳說中的勝利。雖不信神,我想這就是那個人們應當在胸前劃一個十字架說“阿門”的情景。
他的頭腦里只惦記一件事,仿佛生來就是為這件事而來。他為了能做到渴望的這件事,可以拋棄一切,完全出自內在的激情和熱情,有種“時不我待”的契機,如若不去做這事就會感到時時不安與惶恐,完全沒法生存及生活下去。可以說,他的整個身心全都被這件事給拽住了,就像他給自己挖了一個洞,有東西拉著他下去,不受自己思想控制。你可以說他“六親不認”、“太自私了”,但他確實是在做自己認為值得的事情,一件一生未完成的重要事情。他厭倦自己的碌碌無為、按部就班,當別人問他是否會想以前,他笑笑,“我不想過去。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現(xiàn)在?!?/p>
原來,這世界上有一種人,活著只為追求真理,而這真理就是那些自己認可并喜歡的事情。而心心念念做喜歡的事情,什么時候啟程都不晚,也許某時像有人指引一般,讓你靠近,明白自己來到這世上真正的意義。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斯特里克蘭一般的選擇時刻,都會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里感到惶惑,是否應該放棄眼前的茍且,去尋找詩與遠方?安穩(wěn)是平庸的最大誘惑,是讓我們縮手束腳的關鍵點,我們害怕贏家通吃,自己落得一無所有,我們愿意屈從眼前的茍且,放棄詩與遠方,不是我們不想,而是我們不敢。有幾個人能擁有非凡的品質,肯在生命的道路上狠狠賭一把?《月亮與六便士》講述的就是這一場賭局。斯特里克蘭是贏了還是輸了?他爆得大名,卻也是生命終止之后。在這一點上,斯特里克蘭的原型高更與他的朋友兼敵人梵高是多么像啊!斯特里克蘭血液中波動的是天才的基因,是成熟的果實,是篤信自己將成為神的自傲,因此斯特里克蘭有勇氣這樣做,這不禁讓我想到23歲的馬爾克斯愿意放棄大學文憑去寫小說,因為他相信自己骨子里流淌的是文學巨匠的血液。是啊,也許天才都是共通的,都是在生命的某一刻突然聽到了命運的召喚,然后放下一切成為圣徒,圣徒就是看不見而信,愿意為之去做。
毛姆是一個很善于講故事的作家,也因為他太善于講故事了,難免被譏諷為“二流作家”,不過在我看來,將一個故事講得完滿,將一個道理講得圓潤,讓這個故事為更多人所接受,乃是作家的才華。這樣一個故事,毛姆是怎樣展開的呢?他不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客觀描述,不將斯特里克蘭放在舞臺中央,而是讓他成為舞臺遠遠的背景,安排了一個初入文壇的年輕人采用探訪的形式,一步步揭開斯特里克蘭的故事,這個“我”是穿插小說的線,是引出每一個情節(jié)的開關,也是讓讀者欲罷不能的關鍵點。正是這個“我”站在普通人的視角,有時是好奇的,有時是疑惑的,有時又是評價的,有時站在客觀立場,一一引出和斯特里克蘭,斯特里克蘭夫人,施特羅夫等人的對話,并參與他們的生活,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靜靜地看著,看著斯特里克蘭何以成為天才,何以漸漸脫離原來安穩(wěn)的生活,何以讓自己奮力一搏,在生命的最后悟到藝術的真理。正因為有“我”的參與,敘述避免了很多繁蕪的枝節(jié)。如果站在第三人稱視角,直接寫斯特里克蘭本人,勢必會寫成一部傳記,必得交代斯特里克蘭復雜轉變的原因,他的心理斗爭,他接觸到的各種人,讓小說顯得加掛太多而沉重。毛姆借著這樣的寫作角度,主要通過對話展開人物內心,是很聰明的寫法,因為他將讀者放置到與敘述者同樣的視角,讓他們通過敘述者的眼睛客觀地觀察與評判斯特里克蘭的生活和所思所為所想,就給予讀者一個公平的角度。否則若通過全知的第三人稱敘述,或斯特里克蘭的主觀視角,難免會因為太過偏頗而失去某些公平。
不管斯特里克蘭的原型是不是高更,我想這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全部,毛姆都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天才心靈的成長。文學作品里不乏天才,不乏狠狠割斷世界的人,但斯特里克蘭是其中特殊的角色,因為毛姆將他放置在一個平庸的世界,用無處不在的誘惑檢驗他,看他能否堅持自己的心。斯特里克蘭正因為有天才的品質,所以他做到了,他得以在滿是六便士的世界抬頭仰望月亮。
順便說一句,《月亮與六便士》的版本很多,比如經典的傅惟慈版,我看的版本也許不是最著名,但翻譯真的流暢且舒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