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己拿到這本書時就對這本書沒有產(chǎn)生好感,而老師也說這本書是要“啃”讀的,然而這樣的書完全不對我的口味。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中國哲學簡史讀書心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總是生活在一種怪像的邏輯當中不假思索,對于掌握一門外語的重視程度,眼中超過了對于自己母語的學習,中國的學生們從高中開始,結束了填鴨式的語文教育之后,在接下來的大半輩子里天天都在使用著母語表達,但卻再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除非主動尋找機會學習。同樣的,外國的月亮也照在哲學上,不論是社交網(wǎng)絡還是名人大咖,時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學思想求助的風潮,我并非挑動知識的國別邊界問題,只是不明白,為什么會舍近求遠,置我們眼前成熟環(huán)境下的中國哲學于不顧呢?原因是雖然生長于中國哲學環(huán)境當中,但我們自己確實對中國哲學沒有系統(tǒng)的認知,我們自己并不知道我們守在什么樣的精神財富邊上,而不自知。因此,中國人不學中國哲學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領方法。
《中國哲學簡史》一書完美解決了中國人,對于中國哲學流派眾多,聯(lián)系甚密,分支變化龐雜,學習和了解起來完全不得要領的問題,全書將兩千余年的哲學積淀,清晰的梳理成為我們極易理解的發(fā)展脈絡。本書建立在作者對于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實際上有著極深內(nèi)在聯(lián)系的中國哲學流派的精研之上。本書不僅僅擔得起一個簡史的“簡”字,首先要將各個在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并留下影響的哲學流派,都一一闡釋清楚,這并不難,而事實上我們也不乏這樣的著作,因此本書難就難在了這個“簡”字之上。要知道化簡為繁容易,化繁為簡難,因此在俯瞰的同時,可以做到簡而不略,疏而不亂,精辟且易懂的為讀者指出該類思想的精髓要旨,并點出其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區(qū)別和相近,這對于我們學習和領悟中國哲學面貌來說尤為重要。
馮友蘭先生,長久以來這位河南南陽的老鄉(xiāng),為河南人帶來很強的自豪感,我雖久聞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氣拜讀大作。馮老寫作本書,他不但是一位中國哲學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因此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的高度絕非一般簡史可比。在書中,我對于馮老提到為什么就連我們中國人自己,讀起來中國的這些哲學經(jīng)典都會感覺不連貫,難理解,這件事記憶深刻。他在書中說道,不同于西方希臘的古典哲學家們,可以以專職的哲學家和辯論家自居,一生用哲學當職業(yè),專門著書立說。中國的哲學家們上自著名的思想家,下至我們不知其名的思考者,他們總是著書立說的很少,我們往往要從他們和友人的通信當中,仔細尋找才能找出他的學術思想,這也就免不了會造成表達的不通順和理解的障礙。
我們之所以舍近求遠的學習西方哲學,可能是偷懶的慣性使然,因為恐怕連我們自己都分辨不出我們眼中的儒家,是否真是宋代以后才確立的“新儒學”。就這樣分都分不清,我們還怎么學習,如何用哲學指導思想?
也正是因此,馮老的這部《中國哲學簡史》作為一部通覽中國經(jīng)典哲學思想的作品,才成為了連同中國人自己在內(nèi)大眾,了解和全面認識中國哲學思想的一條通途。
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從前在中國,一個人如果受教育,首先就是收哲學方面的教育。兒童入學,首先要讀的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書”也是宋以后道學認為最重要的文獻?!度纸?jīng)》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便是孟子哲學的基本思想。
不同的人對哲學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就全然不同。就作者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tǒng)的反思。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地表述出來。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這樣興起的。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先要對思想進行思考。任何一種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學,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筑,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
人不滿足于現(xiàn)實世界,而追求超越現(xiàn)實世界,這是人類內(nèi)心深處的一種渴望。中國人不那么關切宗教,是因為他們太關切哲學了,他們在哲學里找到了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那個存在,也在哲學里表達和欣賞那個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在哲學生活中,他們體驗了這些超越倫理道德的價值。
根據(jù)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在西方出現(xiàn)宗教與科學的沖突??茖W每前進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權威在科學前進的歷程中不斷被消弱。維護傳統(tǒng)的人們對這個事實感到遺憾,惋惜大眾離開宗教,結果是自身的衰退,大眾拋棄了宗教,也就拋棄了更高的價值。幸好除宗教外,還有哲學能搞達到更高的價值。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主要精神,是既入世又出世,中國哲學既是理想主義的,又是現(xiàn)實主義的,既講求實際又不膚淺。出世和入世的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使命是要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求它們的綜合。
距離我寫哲學的意義一部分時,已經(jīng)過去了兩天。再去看兩天前寫的,我的觀點已然發(fā)生了變化。此刻的我完全同意了馮先生所說的哲學將會取代宗教的看法。其實我剛剛還在看一篇關于未來世界的文章,說有一位科學家預測2029年人類將實現(xiàn)永生。我不知道是真是假,也無從分辨,但,若果真有一天,人類實現(xiàn)了永生,那么,宗教必然會覆滅。與之相對的,或許只有哲學才能拯救人類的精神。
此外,在讀本書時,馮先生有關墨家的描述顛覆我的想象。我只知墨家主張“非攻”“兼愛”,卻不知道他的功利主義(或許有看到過,但因為不能理解,就遺忘了)。其實現(xiàn)在的我也很難理解“非攻”“兼愛”怎么與功利主義扯上關系,但我也明白,不擇手段的發(fā)展自己的學說的墨家,確實是極度功利的。
最后說一說為什么剛讀完書后,有一種極度的失落。首先,我自認是受道家思想影響較為嚴重的玩家,所以我稱哲學家們所要領悟的一切為“道”。而看完這本書,我發(fā)覺,所謂哲學,所謂哲學家,所謂各種流派,各種名稱,都只是唯一的“道”。那個東西無所不在,只是每個人站的角度不一樣,就看到了不一樣的“道”。所以,有研究哲學的必要嗎?人只要是反思的,就是哲學的。
我最初看這本書的時候,十分興奮,非常渴望在這里面找到一種與我完全契合的觀點。但是沒有。我覺得也不會有。就像馮先生闡述《齊物論》中的人籟時所說的,每個人的觀點都是特殊的有限的,因為有限,所以片面。因為片面,便無從分辨真假。哲學與“道”是同樣的。一但形成個人的觀點,就是有限的,就是片面的。每個人都可以成佛,成神,都可以頓悟,但每個人悟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有研究形上學的必要嗎?研究自己不就好了嗎?
當然看,還是要看的。要學習研究自己的方法,看看別人的經(jīng)驗。從別人的經(jīng)驗里吸取養(yǎng)分,還是很重要的?!肚f子》還是要讀的,因為我喜歡。西方哲學也是要讀的,因為邏輯性強(正是我缺少的東西)。
簡而言之,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收獲大約是,“道”和物理中的不確定性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正如不確定性原理所說的,人們不能夠精確的同時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對其中一個知道得越精確,則對另外一個就知道的越不精確),“道”也是類似地這樣一種東西——當人們以為自己領悟了“道”,或許卻是離它正越來越遠。
還有比這更叫人失落的嗎。
以前,我總認為哲學很深奧,很遙遠,甚至認為我一定接觸不到哲學。然而,我讀了《中國哲學簡史》后,不得不驚嘆,馮友蘭先生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雖然對我而言,讀這本書有些吃力,但馮友蘭先生并沒有使用令人望而生畏的專業(yè)術語,而是用了許多文淺意深的語言進行論述,還是深深吸引了我。讀完這本書,我改變了我的想法,哲學離我并不遠,哲學,始于思想。
在書中,馮友蘭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人要有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夠思想什么,這就是說,在對人生進行思考之前,我們要對思想進行思想?!边@句話我認為是哲學的根本。人要能認清自己,認清自己能夠思考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思想范疇,在自己的思想范疇之內(nèi)進行不斷地思考,深層次的思考也就能變成反思;自己思考,反思自己,這也許就是哲學的本質(zhì)吧。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的“認識你自己”,與馮友蘭先生所說是相通的,一切的哲學都是建立在“認識你自己”之上的。只有充分地認識自己,哲學才能使我們提升心靈的境界,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
哲學,即智慧之學,人的智慧來自于人的思考。無論多么偉大的學者、哲學家,他們的智慧源泉都來自于他們那善于思考的大腦,從思考中得到真理,真理的誕生也就是哲學的出現(xiàn),對他們而言,哲學,無處不在。
“就我而言,哲學是對人生系統(tǒng)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于系統(tǒng)反思的人就更少了?!边@段話依然來自《中國哲學簡史》,它足夠驗證“哲學是始于思考”的?!胺此肌睙o非就是思想的思想,即深層次的思考,而“系統(tǒng)的反思”是聚反思、總結于一體,就像優(yōu)秀的學者、哲學家,他們不但善于思考,還善于總結,總結的產(chǎn)物就是“真理”,就像我上面提到的“真理的誕生”,它就是關于思考的總結。
所以做一個會“系統(tǒng)反思”的人,哲學就會離你很近。哲學,始于問題。
一、引言
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有幾位先哲對發(fā)展了幾千年的中國哲學歷史進行了梳理,如胡適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寫出了一本被稱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在這里,有一個人是我們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橫跨在20世紀中國哲學史的研究中,正是這個人將中國哲學史劃分為了“子學時代”和“經(jīng)學時代”兩個階段,這個人將《論語》稱為中國的圣經(jīng)。
他就是馮友蘭先生。
二、馮友蘭先生與《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先生是20世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國留學,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國哲學的研究與教學工作。除了這里提到的《中國哲學簡史》,還有兩卷本《中國哲學史》以及以程朱理學為基礎建構的“新理學”體系等多部著作。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后經(jīng)過整理于1948年由麥克米倫公司出版,又經(jīng)其學生涂又光據(jù)英文翻譯為中文。中國哲學簡史,顧名思義,就是一本簡述中國哲學史的冊子,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小史者,非徒巨著之節(jié)略,姓名、學派之清單。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具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隨精而語焉猶詳也?!?/p>
雖說是簡史,但是馮友蘭先生卻也把兩千年來中國哲學發(fā)展的脈絡在書中鋪開,如一幅小的畫卷,畫中,但凡可以在中國哲學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學派,無不在畫中留下一筆。一幅小小的畫卷,卻也勾勒出了中國幾千年文化與思想發(fā)展的線索。
全書,馮友蘭先生用了二十八章。從中國哲學的精神和背景鋪開,依次論及諸子百家的起源和代表人物、新道家、佛學、新儒家及現(xiàn)代的中國哲學。其中有詳有略,但都論及了其思想的核心,不僅是一部哲學史,也是一部中國文化與思想發(fā)展的歷史。
三、走進《中國哲學簡史》的世界
這是一本簡史,但是卻有許多的人物與哲學流派要提及,并要能闡明其思想,因而著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每一個人和每一個流派都詳加論述,簡潔扼要就成了本書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