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中沒有敘述什么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敘說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于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瓦爾登湖》讀書心得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梭羅的《瓦爾登湖》,有一種治愈的魔性,是一種來源于自然,又回歸于自然的治愈能力。全書浸潤在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氣氛之中,恬淡寧靜,讓人的心靈甘于沉寂,于無聲處體悟那種徜徉于山水竹木的詩遠情懷。
在他的筆下,瓦爾登湖仿佛擁有了生命,那座小木屋,不僅滿足了讀者的幻想,更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拷問心靈的場所,一個在物欲橫流時代里的中流砥柱。梭羅生活在一個工業(yè)文明突飛猛進的時代里,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享受讓許多人都迷失了方向,甘愿沉淪在城市里,以犧牲自由和踐踏人與自然的平衡作為代價的。作者敏銳地洞察到了這一弊端,并決定用自己的努力,去喚醒沉睡在人們心底的,尚未泯滅的良知,進而改變那種重物質,輕精神的浮夸世風,從而完成一個時代的救贖。
隱居避世可以說是一種逃避,一種對于現(xiàn)實宣泄不滿的表達方式。不同于五柳先生的桃源臥夢,籬菊養(yǎng)心,這種身處時代洪流之中,而無可奈何的無力感,深深刺痛了我的神經(jīng)。五柳先生的避世是一種隱晦的入世,他無時無刻不想重回朝堂之上,為了他的理想而堅持著,看似平淡的外表背后是一顆火熱的炎炎赤子之心。而梭羅則不同,他的遠離則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深深的絕望。這種莫名的痛苦無從言說,別人不懂,也不愿意懂。他唯有向自然傾訴,像那一片蔚藍的,毫不參雜半點塵世渣滓,空明如洗,澄澈似練的瓦爾登湖傾訴,訴說著他那綿綿不絕,如泣如訴的動人回目。
遇見瓦爾登湖,是梭羅的夙愿。別人稱他“自然隨筆的創(chuàng)始者”,倒也是名副其實。在康科德的小木屋里,他完成了他的超驗主義的實踐,在這種依山傍水的環(huán)境里開始他的靈魂之旅。他相信自然是有靈性的,必然能夠讀懂他的心聲。到處是工業(yè)化氣息的城市里,自然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人們?yōu)榱嘶钪奶幈疾?,這一切讓他感到窒息,生發(fā)出對于生的恐懼。為此,他選擇遠離,選擇了犧牲優(yōu)越,地位,以此來成全精神的完全解放。他曾經(jīng)說過:“你走出了失望之域,又走進了絕望之鄉(xiāng)。只有我們醒著,黎明才是黎明?!倍嗝簇瀼厝诵牡姆胃园?,這種蘇格拉底式的曠達與自信,鼓舞著一代代人勇敢追逐心靈的光明。
透過《瓦爾登湖》,梭羅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真實的幻境:寂靜,空靈,人與自然和諧相依。這不僅是對于現(xiàn)實的抗爭,對于未來的展望,更是作者為人類所勾勒出來的一種理想的思考模式。人來自于自然,終歸于自然,必然要憑著一種皈依自然的勇氣,簡簡單單的生活,而不是茍延殘喘地浪費它的饋贈。他用他那細致而又精微地筆觸講述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真實,并且自然。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蕩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彼贿m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于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shù)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么?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jīng)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蔽以谙耄诂F(xiàn)實的世界里,現(xiàn)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huán)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于現(xiàn)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占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xiàn)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后,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jié)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zhí)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jié)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筑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shù)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向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xiàn)呢?
現(xiàn)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xiàn)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tài)陷阱,因而只能用回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jīng)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污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蔽蚁耄@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chuàng)造生活。
“一個人物質生活的豐富并不能帶來心靈的純潔和凈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豐富人的內心?!薄盀樯钭鰷p法,為思想做加法。”讀罷美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梭羅偉大的著作《瓦爾登湖》,作者這兩句精辟的言辭一直在我腦海中停留。
1845年春天,心傲孤遠、風華正茂的梭羅,借來一柄斧頭獨自一人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深處,幾乎不借助任何現(xiàn)代文明的幫助,完全依靠著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換生活了2年9個月。他雖畢業(yè)于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但沒有選擇經(jīng)商發(fā)財或者從政成為明星,而是平靜地選擇了瓦爾登湖,選擇了心靈的自由和閑適。他搭起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非常簡樸、原始的生活。在這期間,他如饑似渴的閱讀,思考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努力的寫作,終于完成了《瓦爾登湖》。梭羅的文章簡練有力,樸實自然,富有思想內容,在美國19世紀散文中獨樹一幟。他的思想對英國工黨、印度的甘地與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的影響。閱讀《瓦爾登湖》,我們時刻感受到作者對湖光山色景物的細致描寫;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界和小動物的憐愛。由于他對東方哲學思想的深刻研究,作品中還不時閃爍著東方哲學的智慧,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德不孤,必有鄰”等。
當然,他給予我們最大的震撼是書中對生命、對理想、對自由的向往和推崇,啟發(fā)我們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義。“當你最富有之時,卻是你最貧窮之日。喜歡吹毛求疵的人,哪怕是在天堂也能找到錯誤。你縱然是貧窮,也要喜歡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里,你依然擁有喜悅、開心、榮幸的時光。黃昏的霞光照耀在濟貧院的窗臺上,如同照在富人家窗戶一樣耀眼奪目?!边@樣的語句閃爍著人性的光芒,讓你對財富觀有更深的理解。曾經(jīng)有一個私企的老板問我,“曾經(jīng)我以為擁有了足夠的金錢就能夠幸福了,可如今我已經(jīng)擁有很大一筆財富,可為什么我一點都沒感覺出來幸福呢?”其實,金錢和幸福不是相等的,因為幸福是一種從心底發(fā)出的滿足感,金錢雖然能滿足你的需要但它不是支撐我們幸福的原因。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據(jù)英國《每日郵報》網(wǎng)站報道,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快樂不是銀行中的巨額存款、高速跑車和品牌服裝,而是家庭、朋友和大自然的美麗。當被問及最重要的快樂是什么時,2000名受訪者中有22%的人選擇了歡笑,緊隨其后的是與知心朋友共進美食(占總人數(shù)的21%),擁抱以19%的比例名列第三。其他名列前10位的快樂還有:太陽照在臉上的感覺、讀一本好書、沿海難漫步和蓋干凈的床單入睡,以及看日落、翻閱老照片追憶往昔和聞到剛修剪過的青草的氣息。是的,溫暖的陽光與自由的時間對于我們人類來說是共有的、平等的,也許是最大的財富。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描述的那樣:“門前那早春的積雪同在消融。我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宮里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p>
“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譯者徐遲先生這樣評價《瓦爾登湖》。朋友,如果你還在為找不到生活的真諦還在追求幸福,不妨在夜深人靜時捧著它,像梭羅那樣尋找簡單的快樂,你的人生會因為簡單而快樂!
輕叩一本名著,細細地與梭羅促膝談心;翻開一卷墨香,輕輕地聆聽瓦爾登湖彈奏的梵歌。
回歸自然的純潔,回歸淡泊的境界。我,作為一名浮躁的都市人,有幸拜讀這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瓦爾登湖》,為我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白居易曾說:“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能心虛即我?guī)??!边@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那里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xiàn)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tài)。
真的很難想象,梭羅是如何生活下去,他將自己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只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床,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只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zhí)著的信念,僅僅憑借著人對自然的欲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杰作,這不得不讓后人稱他為“自然隨筆的創(chuàng)始者”。
淡泊是人生的一種至高的境界。當時正處于工業(yè)時代,物質的優(yōu)越并沒有讓梭羅迷失,隨波逐流,他曾在《經(jīng)濟》中寫到:
“……人最完美的部分,不久也會被梨入土壤,化作糞肥……”
將所謂的經(jīng)濟與自然對立,當人們奢侈地享受生活時,卻忘記這浮華世界背后的陷阱,難道就不怕醒來之后會是一場噩夢?似乎從原始時代開始,那些能夠被稱得上是“智慧”的東西早已被這社會的發(fā)展所拋棄,人們對于自然只剩下貪婪,總是渴望獲得什么,有時像是一個無底深淵,永無止境。
梭羅總愛引用,記憶中影響最深的就是羅利的英譯對句:
“既然人人樂道肉身本具頑石性,慈善心腸何能不將煩惱痛苦忍?!?/p>
帶著諷刺去批判著人類的盲目,帶著幽默去痛斥人類的無為。對于人,他的信仰除了所謂的上帝就是那些所謂的統(tǒng)治階級,這對生活在基層的人民而言,生來位卑,他們活著就像一部機器,為了不讓自己在勞動市場上貶值,拋棄了氣概,拋棄了自尊。是的,他們的勞動力升值了,可悲哀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在貶值,難道這就是“安逸者”?這正如梭羅所言:“你剛走出了失望之城,又走進絕望之鄉(xiāng)?!?/p>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筑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為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回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應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己成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里。
這些如水晶般的思想,梭羅還記錄了很多很多,終點就是起點,四季的輪回正是生命的蘇醒沉睡,這些文字就像是一杯溫水,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淡泊是智者的動力,像是一把折扇,送來徐徐清風,拂去一片焦慮;又像是一面鏡子,照清嬌容的面貌,看清人性的本質;還像是一首詩詞,念時如癡如醉,回味時百感交集。
月下共飲,湖邊共賞。邀君在這片湖水前共冥,邀君在這份淡泊中共尋那份靜謐!
當我讀完《瓦爾登湖》這篇文章時,我的心猶如大海般不能平靜。
這本書寫于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fā)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yè)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yè)于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只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向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里,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閑暇的余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后,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升直到艷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p>
他靜靜的卸載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凈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里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復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guī)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么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于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并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jié)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jié)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安槐亟o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边@是他的心里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