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的讀書心得體會

| 冰倩21147

等待戈多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1

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他們的目光不在戈多到來的方向,他們面向的是死亡,一步步地走過去,期望在半途遇上戈多獲得夢想里的救贖,孩子捎來的消息之于他們是繼續(xù)的支撐,因為沒有絕望的理由,只好漫無邊際地等下去。

戈多是誰,是無所不能的上帝,不可抗拒的命運,抑或僅僅就是等待本身。在整個劇本里,沒有一個人能說出他究竟是誰,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把波卓誤認成了戈多,當問起戈多究竟是什么人時他們給出的卻是這樣的回答,“能夠說是一個相識的人”,“哪里說得上,我們簡直不認識他”,“就是見了面也不認得”??蓪τ谶@么一個模糊的人,人們還是寧愿義無反顧地等待下去,人類正是在這種盲目的憧憬中耗盡了生命。與其說戈多是個人,不如說是一種虛無不可見的期望,或者一個又一個讓人大失所望的明天。

《等待戈多》的中心,不在于戈多這個人物,而在于“等待”。等待只是一種存在方式,一種生存的狀態(tài),難怪劇中說“咱們老是想出辦法證明自我還存在”,等待就是那證明的途徑。“期望遲遲不來,苦死了等的人?!备ダ久谞柕脑捓锿嘎吨鴿庵氐谋呱?,仿佛一個人從降生便進入等待的反復里,之所以在等待里苦死,那正因為所謂的期望根本不會到來,這期望又是什么,我認為那是一種對“被救贖”的強烈渴盼,劇中主人公始終堅持“戈多來了我們就得救了”。他們說到“把每個人都釘上他的小十字架”,那么每個人都在等待著救贖,然而當弗拉季米爾和愛斯特拉岡對這波卓興高采烈嚷著“救兵最之后啦!”的時候,波卓竟開口對他們大呼救命。誰都不得救,全劇充滿了宿命的影子?!半y道我們沒給系住?”“拴在誰身上?”“拴在你等的那個人身上”,他們認為自我該被捆綁在命運上,也許事實就是這樣,人和上帝,和命運間連著一根無形的線,人被它所牽引,始終逃離不開,對線另一頭的世界卻不得知更不得見。

個人認為弗拉基爾米和愛斯特拉岡正是世界上人類的代表,他們沒有個性,沒有性別,彼此相愛卻又彼此怨恨,男人的女人的美的丑的善的惡的,一切人類具有的品格他們都具有,都在他們身上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態(tài)展現(xiàn)出來。當然,從劇本里不難看出,弗拉季米爾較之愛斯特拉岡,身上集合了更多的冷靜理性寬容以及自尊,也有少許的自以為是,而愛斯特拉岡則顯露出更多的自私卑微惡毒和神經(jīng)質(zhì),所以猜測作者是否讓他們承擔著詮釋男人女人特征的作用。兩人曾有過一段對人性的討論,“天生的脾氣”,“掙扎沒有用”,“本性難移”“毫無辦法”,說出了對靈魂,對人性弱點的無可奈何。人注定無法克服自身的弱點,于是寄期望于被救贖。無法被救贖,便只能透過無望的期待發(fā)出對悲慘命運的反抗。

波卓的出現(xiàn)一向是讓我最生疑問的,他一出場就被誤認作戈多,連名字讀音都與他相似,于是讓我不禁猜測他的身份,他是否是作者安排的另一個戈多,在不一樣的時空里,無所不能的戈多化身成千萬個自我靠近人類,他沾染了人類一切的病態(tài),他狂躁,麻木,癲癲狂狂,喜怒無常,他對幸運兒頤指氣盛,而他又讓兩個流浪漢莫名地恐懼,莫名地恭敬。在第二幕里,他的神秘和高貴通通地消失,連流浪漢也能夠?qū)λ我怩遘k。他失掉了眼睛失掉了幸運兒,隨之失掉了所有能夠依仗的東西,他和流浪漢再沒有區(qū)別,或者他顯得更落魄些。原先所謂的那個上帝,和凡人的距離并不遠。

至于幸運兒,實在像個陷入“羅網(wǎng)”的哲人,他是所有人中唯一有思想本事的人,也是唯一不懼怕思想的人,他思想的方式竟是靠帽子和喉嚨,然而這個唯一終究失去了帽子,隨之失去了嗓音,隨之失去了生命,最終一個會思想的人死去了。都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而人類總是不屑于去思考的,幸運兒的思考無法被理解是注定了的。

兩幕戲時間地點結(jié)構(gòu)都出奇相似,故事的結(jié)尾都又回到開始的地方,第二幕是對第一幕的反復又是對第一幕全然的否定,人們喪失了記憶,失去了寶貴的依靠,戈多又一次失了約,一切像個騙局。生命在幻滅,生活在無休止地循環(huán)。等待是太過漫長的絕望,漫長得讓人無力感覺。夢想的沮喪,命運的可笑,人格的分裂以及無所不在的死亡就這樣把人拖進了不可理喻的漩渦。時間的無限延伸,等待的永無盡頭。

全劇沒有情節(jié),沒有矛盾沖突,甚至沒有完整的人物形象,在劇中一切事物都荒誕化,時間脫了常規(guī)于是一夜之間枯樹就長出了葉子,人與外部的客觀世界處于一種無法感知的隔絕狀態(tài),給人以一種不能抗拒的壓迫感。他們不認識這個世界,又說道“瞧這個垃圾堆!我這輩子從來沒離開過它!”,世界對他們而言僅僅是個蒼白的印象。另外人與人之間亦處于一種無法分開又相互隔膜的狀態(tài),兩個流浪漢想分手又無法分開,波卓想離開又邁不動步子?;恼Q之中,反映出得卻是如此深刻的狀態(tài)。

人在生活里謎失了,在作品中人既不知自我從何而來,也不知自我向何處去。人無從預測自我的明天,完全失去了自我的精神家園。那個如上帝般凌駕于苦難之上的戈多永遠不會到來,可他又一向存在著,這樣的存在對他的到來不斷預示著,于是人們只好不可救藥卻又無能為力地繼續(xù)等下去。

等待戈多讀后感(九):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于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臺詞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大凡經(jīng)典,必有其典經(jīng)之處。也僅有經(jīng)典才能被人反復剖析并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jīng)典之為經(jīng)典更在乎其中蘊含著某種普遍而恒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于人類禮貌的整個進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此刻哪里呢?換句話說,它憑借什么而立于經(jīng)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并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并不能到達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tǒng)的“等待”給與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戰(zhàn)。在那里,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qū)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nèi),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并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nèi)發(fā)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zhì)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fā)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diào),機械壓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zhì)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guān)聯(lián)。

當下,人們已不再追問“等待”誰,為何而“等待”之類形而上的問題,但這一點都不影響“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個不會離開任何人的問題。因而,《等待戈多》在當下依然有著它的存在價值。我們需要重新解讀它,因為解讀它的同時也是在解讀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解讀在我看來依然十分的必須,因為它靠近一種本質(zhì)。我甚至覺得,各家試圖找出“戈多”的真實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誕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贊同許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們的工作,因為勞動本身是美的,是應當被尊重的。我這樣說并不能完全支撐我的觀點,如果說有一種“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是出離時間的,那么我卻要在時間之內(nèi)去解讀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離時間,這又讓我覺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為荒誕派戲劇經(jīng)典之作的厲害之處,它讓我的解讀也變得荒誕。它已經(jīng)能夠做到不在一個時空之緯度里討論“等待”,比如說,相對貝克特寫這部作品的時間和他當時所處的空間來說,我此刻所在的時間和空間是否能夠看作是另一個時間和另一個空間呢?我想是能夠的。如此,貝克特不僅僅將他對“等待”的理解寫進了《等待戈多》,并且也將它貫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個生命中去,這才是他真正厲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隱喻上帝,在我看來都只會阻礙我們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終覺得貝克特在經(jīng)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我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他將它荒誕化了,只是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為得就是讓人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貌。若非如此,我們所能感覺到的“等待”永遠是疲軟無力的,我們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遠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更不可能引發(fā)我們?nèi)ニ伎?。善于思考的人就是這樣,他好像走在一條在旁人看來很遠的路上,可他自我卻樂此不疲。因為在靠近本質(zhì)的過程中是沒有捷徑可取的,也因為僅有他感覺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質(zhì)的東西,這是旁人感覺不到的(旁人更重視的是道路的遠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質(zhì)的東西)。

文將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話》,以及其中寫到的那個永不停歇地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不來的戈多”和“永遠推不到山頂?shù)氖^”,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動的時間和瞬息萬變的空間,在人類禮貌的整個進程中,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那里的“上帝”代表一種至高的存在)之間的關(guān)系永遠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沒有開始與終結(jié)的,是無限的。大概人們在這條路上還要走很久,因為這是一條極其古老的道路。

無望的是結(jié)果,期望的是過程,正如魯迅所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期望相同”。而我們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無望與期望之間——繼續(xù)等待,但我堅信這種等待能夠不是消極的等待,這個等待的過程也能夠無比豐富。在文章的結(jié)尾,我想說,我們更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等待。我想這是《等待戈多》給我的最大啟發(fā),我欣然理解。

等待戈多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2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于每個人的人生經(jīng)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臺詞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大凡經(jīng)典,必有其典經(jīng)之處。也僅有經(jīng)典才能被人反復剖析并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jīng)典之為經(jīng)典更在乎其中蘊含著某種普遍而恒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于人類禮貌的整個進程。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此刻哪里呢?換句話說,它憑借什么而立于經(jīng)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并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并不能到達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tǒng)的“等待”給與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戰(zhàn)。在那里,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qū)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nèi),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并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nèi)發(fā)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zhì)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fā)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diào),機械壓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zhì)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guān)聯(lián)。

當下,人們已不再追問“等待”誰,為何而“等待”之類形而上的問題,但這一點都不影響“等待”的存在,是的,它仍然是一個不會離開任何人的問題。因而,《等待戈多》在當下依然有著它的存在價值。我們需要重新解讀它,因為解讀它的同時也是在解讀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這種解讀在我看來依然十分的必須,因為它靠近一種本質(zhì)。我甚至覺得,各家試圖找出“戈多”的真實身份是一件比“等待”本身更加荒誕的事情,所以我不很贊同許多研究者的做法,但我并不需要也不能否定他們的工作,因為勞動本身是美的,是應當被尊重的。我這樣說并不能完全支撐我的觀點,如果說有一種“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是出離時間的,那么我卻要在時間之內(nèi)去解讀它,去靠近它。我并未出離時間,這又讓我覺到《等待戈多》之所以成為荒誕派戲劇經(jīng)典之作的厲害之處,它讓我的解讀也變得荒誕。它已經(jīng)能夠做到不在一個時空之緯度里討論“等待”,比如說,相對貝克特寫這部作品的時間和他當時所處的空間來說,我此刻所在的時間和空間是否能夠看作是另一個時間和另一個空間呢?我想是能夠的。如此,貝克特不僅僅將他對“等待”的理解寫進了《等待戈多》,并且也將它貫穿在了《等待戈多》的整個生命中去,這才是他真正厲害的地方。

至于上帝是死是活,至于“戈多”是否隱喻上帝,在我看來都只會阻礙我們靠近《等待戈多》,靠近貝克特,靠近“戈多”,也靠近“等待”。我始終覺得貝克特在經(jīng)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我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他將它荒誕化了,只是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為得就是讓人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貌。若非如此,我們所能感覺到的“等待”永遠是疲軟無力的,我們所能看到的“等待”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永遠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更不可能引發(fā)我們?nèi)ニ伎?。善于思考的人就是這樣,他好像走在一條在旁人看來很遠的路上,可他自我卻樂此不疲。因為在靠近本質(zhì)的過程中是沒有捷徑可取的,也因為僅有他感覺得到他在靠近一些本質(zhì)的東西,這是旁人感覺不到的(旁人更重視的是道路的遠近,但他更看重的是本質(zhì)的東西)。

文將就末,我突然想起了很久以前讀過的另一部作品——《西西弗斯的神話》,以及其中寫到的那個永不停歇地推著石頭上山的西西弗斯?!安粊淼母甓唷焙汀坝肋h推不到山頂?shù)氖^”,以及一刻都不停歇流動的時間和瞬息萬變的空間,在人類禮貌的整個進程中,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上帝”(我所指的不是宗教中的上帝,那里的“上帝”代表一種至高的存在)之間的關(guān)系永遠都是剪不斷理還亂的,是沒有開始與終結(jié)的,是無限的。大概人們在這條路上還要走很久,因為這是一條極其古老的道路。

無望的是結(jié)果,期望的是過程,正如魯迅所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期望相同”。而我們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無望與期望之間——繼續(xù)等待,但我堅信這種等待能夠不是消極的等待,這個等待的過程也能夠無比豐富。在文章的結(jié)尾,我想說,我們更需要研究的是如何等待。我想這是《等待戈多》給我的最大啟發(fā),我欣然理解。

等待戈多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3

沒有什么事發(fā)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

懷著一顆好奇的心,我讀完了這本愛爾蘭作家貝克特的這本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等待戈多》,閉上眼,腦中一片混亂。整個劇情用上頭那句話來概括再恰當可是,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復和無聊之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jīng)典之作。

貝克特經(jīng)過他的方式向人們呈現(xiàn)人們自我親身經(jīng)歷著的生活狀態(tài)本身,只是將它荒誕化了,他將這荒誕的感覺拉長了也縮短了,他把它捏扁打碎復又粘貼起來,讓我們看清楚它到底是個什么樣貌。

弗拉基米爾和埃斯特拉岡,在一棵不知名的大樹下,兩個老人呆呆的坐著,偶爾傳來毫無意義的對白,卻仍是等待著,沒有思緒的等待,明白天黑離去,口中還念念不忘,明天,戈多會來的。

戈多是誰呢?有人說戈多指的是上帝,有人說戈多代表著期望,也有人說戈多是你夢想?yún)s得不到的東西。不論戈多是什么,戈多真的會來么?兩個老流浪漢只要一向等就能夠了么?

戲劇結(jié)尾的時候

埃斯特拉岡說:“嗯,咱們走不走?”

弗拉基米爾說:“好,咱們走吧?!?/p>

他們坐著不動。

我清楚的記得,戲劇中,他們有好幾次說他們要走了,但他們?nèi)匀蛔粍?。等待戈多,永遠僅有等待,等來的是一個奴隸主和他的奴隸,等來的是戈多說明天再來的通知。其實他們都明白也許明天戈多也不會來,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在等待戈多,而是在等待中消磨他們所剩無多的生命。就好像我們重復著日復一日的工作,單調(diào)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如同《等待戈多》中的兩個流浪漢一樣披著等待的外衣逃避著什么。

戈多也許就是我們的夢想,人們期盼著自我的夢想,卻在生活中被打磨掉了棱角,只是等待著夢想能夠來到我們面前。我想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的生活必須是充滿活力,我會付出我的努力和汗水,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中去,去擁抱幸福的明天。

與君共勉!

等待戈多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4

讀完了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覺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場漫無目的的等待,我們到底在等待著什么?感覺很茫然……

劇中的情景在腦海中不斷重復,兩個衣衫襤褸的流浪漢坐在樹下苦苦等待,雖然等待是令人煩躁和苦惱的,但他們依然執(zhí)著的等待著,守著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為止。同時,小男孩帶來的消息,也堅定了他們等待的信心,因為他們堅信明天還有期望會等來戈多。我不明白兩個流浪漢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會等到嗎?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問,覺得那只可是是他們自我安慰的方式,現(xiàn)實往往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個象征,也許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們還是在等待著,等待著那若有若無、似曾相識而又不見其面的期望。

有人說,等待也是一種幸福,我認為這句話是有必須道理的,因為能去等待,至少說明還存在著期望,如果連等待的機會都沒有了,那是連僅僅一點點的期望都沒有了。所以,等待也會給我們帶來完美的期望,無論結(jié)果怎樣,至少我們以往幸福過,幸福真的很完美。

還記得小時候,我在學校等待父母來接我的情景,看著同學們一張張?zhí)煺娴哪橗?,一雙雙期盼的眼睛,也許那時的我不懂得這就是等待,只是在見到他們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們的懷抱,這就是等待的甜蜜。漸漸的我長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樣是在等待,他們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生活現(xiàn)象,自然中滲透著等待的幸福。這不禁讓我想到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的情景,雖然他們不明白結(jié)果會怎樣,可是他們依然堅定的去等待著不愿放棄。我不明白他們等待的意義是什么,也許他們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義,他們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們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等待戈多,也許僅有等待才是他們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場等待,每個人的人生都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能預見明天會怎樣,但我們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開,我們一天天期盼它成長,等到花開爛漫時,那必須是最美麗繽紛的時刻。我們每個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漢等待戈多一樣沒有答案。也許每個人都經(jīng)歷過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長的;有的等待是短暫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種等待。

《等待戈多》讀完了,然而我還是沒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時誰,這個人真的存在嗎?雖然他沒有出現(xiàn),但他卻像一根線一樣牽引著整個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也許這就是荒誕意義的所在吧!而流浪漢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華了文章的杯具意義,現(xiàn)實世界的丑惡、混亂和可怕,使他們的期望難以實現(xiàn),他們的處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誕的。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我覺得他們與其這樣毫無結(jié)果的去等待戈多,為什么不去主動尋找"戈多"呢?也許人們對自我的命運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認為僅有選擇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這樣盲目的被動等待下去,真的能夠等到幸?;蛘咭幌蛐腋O氯?至少我覺得不會,我認為命運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運的宣判,或許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幸福,但至少我們是歡樂的,在歡樂中去等待,無論結(jié)果怎樣,但至少過程是值得讓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時又是荒誕的,兩個流浪漢的堅持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雖比較喜歡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擊,又如何增強生命的堅韌和生活的意義呢?所以,我們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標奮斗,不能坐以待斃,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的讀書心得體會范文5

偶然間,在八卦看到經(jīng)年前感動過自我的那篇《記那對住在我隔壁儲藏室的大學剛畢業(yè)的小夫妻》,鼓起勇氣想重新再看一遍,無奈看了一半,便難過的難以復加,心境好沉重,眼淚都要出來了。

讀書時,看這個故事,想自我若是淪落到此,是否會似文中那對夫妻一樣的堅強樂觀地笑對人生,在工作還未有著落時,很害怕自我的將來一片渺茫。廣州我去過,我記得那夜自我在天河公園對面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喪讓我一下子老了好多歲。我心里一向都是做好畢業(yè)后從社會底層做起的準備的,緣于我的家世雖然清白,卻也并不是什么大權(quán)大貴之家,我的父母并沒有安排我進我家鄉(xiāng)任何一家單位的本事,我不想他們把辛辛苦苦積攢一生的積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當權(quán)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畢業(yè)時我就明確告知家中我鐵定不回故里,我想憑著自我,只要有單位能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錄用我,哪怕會客死異鄉(xiāng),再艱難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此刻說這些,也許有人會以為我是矯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風順,但我確是體味過臨畢業(yè)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擴招的第二屆,“畢業(yè)就等于失業(yè)”在我大學二年級時就成為系主任開年級大會時每次的必談,有時候覺得生活真是殘酷,19歲,多么完美的年齡,就被灌輸如此絕望的理念。那時候的我們躺在宿舍的床上,討論著25歲的我們必須是意氣風發(fā)的,有一個溫婉的妻,而我們也該事業(yè)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時遙想25歲,該是個多么成熟的年紀,卻發(fā)現(xiàn)自我依然害怕長大。在這個城市里漂浮,不明白還要漂多久,也不明白哪里是終點。眼睜睜的看著房價一天天攀升卻無能為力,這次回老家在家鄉(xiāng)那個小城的馬路上,看到川流而過的人群,忽然羨慕起他們來,能夠過稱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這個所謂的霓虹都市里,在這個看一張電影票80元,在飯店吃頓最普通的飯120元,出租車10元起步價、晚上11點以后漲成13元……的都市里細心翼翼的吝嗇生活,又好到哪里去?

有時候覺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卻無人理解,愿意接收的單位領導無一不貪婪。最終陰差陽錯的來到這千里之外的北國,八號回來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無一人的馬路上,清潔工人在清掃落葉,向她們問路,很熱心的指路,那份熱忱讓我很溫暖,其實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層生活著,無奈著,卻也在奮斗著。

想起那幕著名的話劇《等待戈多》,我忽然覺到了一點幸福。雖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可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個傳說中的戈多,在被我無限的等待嗎?無論它是否會到來,可是——期望在明天。


56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