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的來說,整個活動還是很成功的,也達到了我預想的目標,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仿編這一環(huán)節(jié)孩子們說的不是太多,口語表達能力不是太強,我想,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我要吸取好的教學經驗,讓孩子們能愉快的接受更多的知識。下面是為你精心整理的幼兒園教育工作心得感悟五篇,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創(chuàng)造性活動《好餓的毛毛蟲》在小班組開展得轟轟烈烈,數學《喂毛毛蟲》是其中一個預設活動。今天,我組織了此活動。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用物卡和點卡復習目測5以內物體的數量。接下來,我出示毛毛蟲卡片,讓幼兒嘗試喂毛毛蟲,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得出一條毛毛蟲吃一片葉子。最后拓展到6個和7個物體的匹配,并且結合生活聯系實際,讓幼兒知道物物匹配在生活中的作用。
這樣的流程下來,看似一切順利,但總感覺少了什么。其實,在設計活動時我也是花費了心思的,我反復修改教案,請有經驗的老師幫助研討,為什么結果并不理想。我在反思:活動孩子喜歡嗎?雖然我在活動設計中努力地加入游戲,表面看似游戲化的教學其實是老師生搬硬套的,物物匹配一定要是給毛毛蟲喂樹葉嗎?小碗配小勺、寶寶坐椅子都是物物匹配,我的這種設計形式單一、缺乏趣味性。
活動給了孩子什么?在操作中,孩子都很熟練地完成,不存在任何難度,這和教學設計“跳一跳,摘個桃”的理念是不符的??梢钥闯?,孩子目前對于5以內數量物體的匹配已經掌握得很好,活動中不存在任何挑戰(zhàn),因此也沒有活動組織的必要。
活動中的操作材料作用如何?活動中,我用的是打印操作材料,身體較小的毛毛蟲和大大的樹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樹葉重疊覆蓋,幼兒不能對自己的匹配結果一目了然。打印的黑白材料缺乏童趣,也不能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活動中的先學后教在哪里?目前,我們的教學活動都是采用先學后教的模式,因此我先讓幼兒嘗試操作,然后再集體交流、總結方法,由于幼兒人數較多,因此,我在幼兒操作過程中并不能關注全體,只看到了部分幼兒操作情況,交流環(huán)節(jié)也只是請幾個幼兒介紹,那么這樣的流程是不是先學后教,如果是難度較大的操作,這樣能行得通嗎?
我在備課之前仔細閱讀了《指南》的數學領域目標和指導要點,由于對其解讀不深入,對幼兒的已知經驗缺乏了解,在活動設計中沒有從幼兒角度出發(fā),心中目標不明確,才導致活動的失敗,失敗讓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隨著課程《小蝌蚪樂趣多》的開展,孩子們在前期已經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長變化,也熟悉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情節(jié)。追隨孩子的興趣,發(fā)現他們對《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非常喜歡。我們就和孩子一起討論:你喜歡哪個小動物?你最喜歡扮演誰?孩子們各抒己見,于是就有了表演的沖動,為了滿足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就一起決定表演《小蝌蚪找媽媽》。
由于孩子們早已熟悉了故事的情節(jié),然后根據情節(jié)的需要,讓孩子們學習了小蝌蚪與小動物的對話。根據故事內容,共同討論出四句對話的念白:(如:你好,你好,你是我的媽媽嗎?我不是,我不是,你的媽媽__X(寬嘴巴、四條腿、白肚皮),然后按故事情節(jié)分角色進行游戲。
在第一次試教中,我先讓孩子回應故事情節(jié),再遷移已有經驗,創(chuàng)編小蝌蚪各種游的動作,并能隨音樂較輕快的做小碎步,做到動作協調。然后討論: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時候,四個小動物應該做什么動作?最后尊重孩子的意愿,誰想做小蝌蚪,誰想做鴨媽媽、烏龜媽媽等小動物?幼兒自主選角色進行游戲多遍。
通過第一次試教,發(fā)現整個活動組織下來偏向語言活動,可能活動導入講的太多,幼兒演繹的樂趣沒有表現出來,孩子們不會傾聽音樂,不知道音樂什么地方做什么動作。于是,準備把活動的重點放在感知音樂、完整游戲。
在第二次試教中遷移已有游戲經驗,開始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我先介紹各個場景,帶領幼兒隨樂玩游戲。在游戲中,我重點評價孩子表演的動作,如:鴨媽媽你覺得表演的怎樣?鴨媽媽呢?烏龜媽媽呢?然后,交換角色,幼兒隨樂玩游戲。最后通過創(chuàng)編游戲情節(jié),比如一起討論:小蝌蚪一路上還會遇到誰?隨樂玩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
通過兩次活動的試教,孩子們已經在熟悉音樂的基礎上,能動作協調的進行完整游戲了,還會按故事情節(jié)創(chuàng)編并自主分角色進行游戲,游戲中還初步知道尋找空地方游,不能碰撞,體驗了與同伴、老師分角色游戲的快樂。通過本次活動的學習,我一直在思考:孩子們演繹的語言、動作、表情都很棒,也有著愉悅的心情去參加游戲,而且在游戲中很投入,真正體現了自主、自發(fā)、創(chuàng)造、愉悅的理念。解讀活動名稱,游戲活動:小蝌蚪找媽媽,老師們一起討論:游戲要體現孩子的創(chuàng)造空間,而整個活動還處于根據故事情節(jié)表演故事內容,真正表演中體現創(chuàng)造的成分很少,只是停留在故事情節(jié)內容表演上,沒有游戲創(chuàng)作的空間。所以,建議活動名稱調整為故事表演:小蝌蚪找媽媽,與目標相符合,更貼近孩子。
在美術活動《手拉手》中,我嘗試讓孩子學習連線、涂色的方法表現好朋友手拉手一起玩的情景。在講解示范的時候,很多孩子都情不自禁地拿起小手,伸出手指臨空地跟老師一起畫。雖然這是第一次孩子拿著記號筆作畫,但我發(fā)現孩子在作畫過程中,握筆的姿勢還是不錯的,用筆也不錯,畫的線條不是很流暢。造成這個原因,最主要的是孩子平時的練習不夠。針對孩子的這方面弱點,我想通過幾個方面給孩子逐步提高:
第一,開展類似的活動。線條的流暢性不是一個活動就能夠讓孩子掌握的,因此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讓孩子給小動物畫手拉手的畫、畫大海的波浪等等,讓孩子將最基本的技能掌握好。
第二,有效利用區(qū)域活動。區(qū)域活動是對集體活動的一個延續(xù)、提升和個別指導。我想在美工區(qū)中投放“描描樂”,讓孩子用手指沿著老師畫的各種線條進行臨摹,然后用水彩筆也在老師畫的線條上進行臨摹,使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能邊玩邊學會畫線條,并盡量使線條更加流暢。
第三,提高幼兒的手指靈活性。畫線條其實對孩子手指的小肌肉群有比較高的要求,所以要讓孩子將線條畫得流暢,應該要提高孩子的手指靈活性。因此,開展夾彈子、穿珠子等活動,提高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提高孩子小肌肉群的靈活性,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畫畫。
上周,我?guī)е⌒“嗟男∨笥褌冞M行了一場音樂活動,活動的名字叫做《小豬操》,其實可以說這是一個律動教學,但是對于小小班的孩子來說,聽音樂做律動還是有點難度的,既要聽節(jié)奏,又要做動作。但是一個活動下來,孩子們對這個律動掌握得還是很不錯的。我認為孩子能掌握得這樣,還是有原因的。
第一,對音樂做了處理。因為覺得一個老師一邊彈琴,一邊教律動的話,有點困難,所以采用了下載錄音的方式,通過播放錄音的方式,省去了彈琴,這樣就能很好地示范動作,使整個律動很有連貫性,包括前奏、間奏。另外,我下載的音樂是有歌詞的,比起純音樂來,這個就相對簡單了點,降低了難度。
第二,對動作進行了加工。音樂增加了歌詞,孩子們學得很快,動作也根據歌詞進行了改編,這樣對孩子來說記憶比較深刻,也容易理解。在練習的時候,采用了各種形式,給孩子們提供了表演的舞臺,所以孩子們一直樂在其中。
第三,對活動環(huán)節(jié)的改編。因為發(fā)現孩子對小豬這一動物比較熟悉,能很快根據小動物的特征進行模仿,也能很快地進入角色,所以我在開始環(huán)節(jié)省去了讓幼兒戴頭飾的環(huán)節(jié),不刻意為創(chuàng)設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這樣更顯得自然。
我組織的這次教學活動《樹葉媽媽和孩子》主要是讓幼兒在活動中能區(qū)別黃色和綠色,并在游戲中體驗媽媽和孩子的親情,教學設計是以樹葉媽媽找孩子為線索,讓幼兒跟著老師一起,為樹葉媽媽找到不同顏色的樹葉寶寶,整個教學活動中幼兒的興趣還算不錯,能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也能積極參與游戲。
但是由于我的導入太過平淡,問題缺乏啟發(fā)性,這讓小朋友們的熱情減退了不少,在整個教學中,幼兒表現的機會也不多,除了游戲外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在講述,沒有很好地動靜結合,讓幼兒充分參與其中,以至于課堂里幼兒自主表現的機會就少了很多,教學效果也沒有預想的好了。
經過這次教學活動,我也增長了不少知識,該如何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該從哪方面著手教學設計都是非常重要的,還有教師的情緒情感都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關鍵,教師能否將感情投入到教學中直接關系到幼兒學習興趣的高低,教師若能聲情并茂地上課,幼兒也會投入很多,在教師的情緒情感方面我也表現得不夠,很多時候語氣太過平淡,不夠放開,也無法更好地帶動幼兒參與其中。
能從這次活動中發(fā)現這些問題,我非常感謝指導我的老師,這讓我認識到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我從問題中慢慢進步,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意活動中的細節(jié),關注每一個孩子,正確地引導每一個孩子,讓活動變得生動有趣,我也會努力再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爭取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