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

| 新華0

讀后感的內(nèi)容可以包括對作者的評價、對主題的理解以及閱讀過程中的收獲等。優(yōu)秀的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要怎么寫?下面給大家整理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1

在我國燦爛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中,散文有著同詩歌一樣悠久的歷史。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無數(shù)杰出的散文家都以其絢麗多彩的散文著作反映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些兼具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的優(yōu)秀散文,被歷代的許多學者重視、研究乃至最后編撰成冊?!豆盼挠^止》歷經(jīng)三百年的滄桑,從浩如煙海的選本中脫穎而出,其聲譽更是遠播海外。

《古文觀止》共選取從先秦至明末的短小精悍的佳作共二百二十二篇。其得名于《左傳》中《季札觀周樂》,吳國公子季札在魯國觀賞反映虞舜盛德的舞蹈時,情不自禁地感慨道:"觀止矣,若有它樂,吾不敢請已。"季札認為這組樂舞已經(jīng)達到了舞蹈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就沒有觀賞的必要了。而吳楚材、吳調(diào)侯兩位編者也認為他們所選的古文均為上乘之作,故取名為"觀止"。

回溯到先秦至明朝的歷史時空,從欣賞溫馨祥和的世外桃源"黃發(fā)垂髫,其怡然自樂"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暮秋勝景;從聆聽急雨、密雪敲擊竹瓦所生的清絕之音到"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從感嘆"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到"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的人生體驗……讀《古文觀止》讓我感受古人智慧的力量,體驗穿越時空的對話,步入一段又一段愉快的古典文化之旅。

《陳情表》中的李密,一亡國賤俘,家境清貧,沒有俸祿,生活艱苦。但他敢于逆龍鱗,拒征召,實屬不易。他之所以敢如此行事,就是因為含辛茹苦撫育他成人的祖母,如今臥病在床,無人伺候?!俺紵o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正是因為他能夠把親情看得至高無上,以對祖母的孝心來顯示對君王的忠心,因此,他也能夠讓標榜“以孝治天下”的皇帝深深地感動,從而“辭不就職”。

曾經(jīng)我會為文言文里生僻字詞,復雜語法而困擾著。直到遇到了《古文觀止》,一開始原文晦澀難懂沒有耐心讀下去,但借助翻譯堅持下去。讀完以后,文言文對我似就不那么可怕了。慢慢發(fā)現(xiàn),文言文不是祖宗留下來的"考試噩夢" ,而是一個寄托著許多文化瑰寶的載體,那些紛繁復雜的語法只是這朵玫瑰莖上的刺。那些文字里有分分合合的朝代更迭,有潔身自好的知識分子情懷,有性情中人對國的一片赤子之心,有春去花下飄落的幾句人生感慨。過去的我,漸漸被語文的魅力折服。原本不擅長語文的我不知不覺間喜歡上語文,其實,不僅僅是語文這門學科,更是它所傳承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古文中的美景佳人,閑情軼事,讀來怎不令人神往。穿越時空去感受另一個時代,理解另一個人的悲歡,怎不令人快哉?

所幸遇到《古文觀止》,讓我青春和語文的交集不再等同于考卷上鮮紅的數(shù)字。

讀一本好書,讓我們獲得前人的感受,讓我們來一次跨越千年的旅行,讀一本經(jīng)典好書吧!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2

古文說白了也就是古代人寫的東西。文章千秋之大事,萬世之偉業(yè),不管是什么樣的文章能夠流傳下來的,都是值得我們尊重的,體會的。

古語云,自古多情空余恨,此恨綿綿無絕期。用這形容古文個人倒是覺得著實貼切,世間之事總是逃不了一個情字。

這是中國士大夫們的羈絆了。小到花花草草,再到深秋季節(jié),再到家國天下,幾乎每件事,每一物都留下了他們的感情??v情于山水之間,明月松石可感,落花孤雁可嘆;獨闖于塞外邊疆,葡萄美酒可飲,孤城落日可敬。江湖上寒江獨釣,廟堂中指點江山,文人都渴望凈土,可幾乎沒給我們留下凈土,能寫的都被他們寫完了。若在古代還可勸天公降人才,身處當今只能江郎才盡啊。

古人所拜無非天地君親師。天有晴空一鶴排云上的高端大氣上檔次,地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低調(diào)奢華小清新,君有先天之憂而憂的忠誠良將,親有千里嬋娟的手足兄弟,師有傳道授業(yè)的萬世師表。當然還有良師益友的送東陽馬生,送董邵南,送孟浩然,送汪倫,送出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不舍,送出了西出陽關無故人痛心,更送出了天涯若比鄰的豪爽。

古人所做無非修身治國平天下。文人心中都有鴻鵠之志,但終究逃不了燕雀的軀殼。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使得文人做出了三個選擇。第一逃避,采菊東籬,陋室有銘,第二吐槽,三吏三別,苛政似虎,第三盡力,滿江紅淚,生死不避。

其一者,看似瀟灑自如,虛實之間誰又可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又為何出山,倘若真的歸隱于野,枹樹而死那才是氣魄。文人都推崇諸葛多智于妖,其實哪是佩服武侯之智,實則是皇叔的信任啊。做隱士做到割席自立才是真隱,別隱著隱著還說自己心懷天下,有幾分小氣更有幾分可笑,只能說賤人就是矯情。

其二者,看似憂國憂民其實一事無成,嘴上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可現(xiàn)實中連自己的草廬都保不住,難道不可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自己賒酒度日,有那時間不如搭幾個草廬至少讓周圍的乞丐住,天下大事辦不了,手里有活不想做,真是扯淡,此等小人何以稱圣?然后世之人亦是小人爾,眼高手低,小人拜小人倒是合情合理。國仇家恨哪有這么簡單?匈奴未滅何以成家,倒是快意恩仇,原因很簡單那是我們打別人。可真正別人打我們的時候,遙望王師,家奠告翁。當然也有書生意氣,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無奈主戰(zhàn)不如主和啊,只能學得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啊。難道只能自感神傷?只能說不裝逼還是好朋友,上陣殺敵,死則死矣,豈不快哉,YOUCANYOUUP,NOCANNOBB。

其三者,倒是比起前面來讓人欽佩不少,精忠報國,馬革裹尸,結局是慘了點,可比自怨自艾強多了。男兒自當粉身碎骨,留得清白,可嘆零丁,可說惶恐,但最后請你以死明志。

其實古代人真的比我們苦嗎?很難說,每一個人活著都不容易,活著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難的,古時候有苛政也有明君,正如現(xiàn)在有清官自然也有貪官,時代變了嗎?可事情卻一點沒有變過,古時候有賣兒賣女,現(xiàn)在就沒有了嗎?我們不能以課本上封建社會落后用來襯托社會主義光明。同樣的我不能這樣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古代的戰(zhàn)爭不過是人民內(nèi)部矛盾,所以說說不定將來的某一天日本和中國會合二為一,我們現(xiàn)在又何必去斤斤計較,整天放抗日片子,你煩不煩,整天說釣魚島,你累不累?又何必去轉移視線,忽視國內(nèi)矛盾呢?究竟說了什么沒說什么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3

作為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是無與倫比的。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边@一點也不假,《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古文觀止》這部書是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diào)侯兩叔侄編選評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問世以來,流傳城鄉(xiāng),雅俗共賞,影響非常廣泛。它的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上起東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fā)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古文觀止》里我最喜歡的文章是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經(jīng)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jīng)吹拂了幾百年, “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jīng)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梢韵胂罄蠲芙拥綍x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的表現(xiàn)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yōu)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于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魚論戰(zhàn)》它講述了宋襄公不聽司馬子魚的勸告,使得自己的軍隊全軍覆沒。我們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聽取別人的建議,然后在自己做決定?!豆盼挠^止》中的文言文雖然難讀,但是自身蘊含這豐富的文學色彩。是我們所有學生的必須品。

由于時間有限我只是讀了一遍《古文觀止》,我深深的了解這對于我遠遠不夠,所以我還會更細更慢的咀嚼這部作品,讓自己能體會到文言之美,開卷有益古人誠不欺?!豆盼挠^止》,智慧的光芒!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4

讀《古文觀止》有感

作為人類精神和靈魂的結晶,書籍在社會進步中是無與倫比的。歌德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边@一點也不假,《古文觀止》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古文觀止》這部書是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diào)侯兩叔侄編選評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問世以來,流傳城鄉(xiāng),雅俗共賞,影響非常廣泛。它的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上起東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fā)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古文觀止》里我最喜歡的文章是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經(jīng)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jīng)吹拂了幾百年, “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jīng)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梢韵胂罄蠲芙拥綍x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的表現(xiàn)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yōu)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于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魚論戰(zhàn)》它講述了宋襄公不聽司馬子魚的勸告,使得自己的軍隊全軍覆沒。我們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聽取別人的建議,然后在自己做決定?!豆盼挠^止》中的文言文雖然難讀,但是自身蘊含這豐富的文學色彩。是我們所有學生的必須品。

由于時間有限我只是讀了一遍《古文觀止》,我深深的了解這對于我遠遠不夠,所以我還會更細更慢的咀嚼這部作品,讓自己能體會到文言之美,開卷有益古人誠不欺?!豆盼挠^止》,智慧的光芒!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5

錢鐘書先生曾說,古代相當于人類的小孩子時期,古代是幼稚的,經(jīng)過幾千百年的長進,才慢慢地進化到現(xiàn)代;讀《伊索寓言》可以增進我們對現(xiàn)代文明的驕傲,《伊索寓言》中好多淺薄的見解非加以糾正不可。最近我重讀了一遍《古人觀止》,也覺到古人真是幼稚得可愛,那些正兒八經(jīng)的散發(fā)著頭節(jié)氣的見解,如不加以糾正必“貽害”后人。因此,我以錢先生為榜樣,拈出幾則故事,作為反面教材,以警醒世人。 一、喪欲速貧。 此言出自《檀弓》,意思是不作官了,應該迅速窮下去,以免別人誤會他在位時是個貪官。只有儒家弟子才有這般迂腐!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君不見,高官下野大多暴富?只因在臺上時,縱有千二八百萬也不敢露財,下臺了修高樓、泡包廂,又有誰管得著?在臺上時生意不敢“做明”,與大款不敢傍得太緊,下臺了正好利用舊日關系,以權易錢。

昔日做官,今日為款,潮流每每如此。 二、如棠觀魚 魯隱公想要棠地看捕魚,臧僖伯為此發(fā)了一大通議論,反對隱公去。魯隱公只好說:“吾將略地焉?!笨磥黻百也莻€不識時務,沒讀過“下級學”的書呆子。領導有雅興下鄉(xiāng)釣魚,他不備小車、不置釣具,積極陪領導鍛煉身體,還要“稱疾不從”,天底下有這樣的傻子嗎?奇怪的是,《古文觀止》中這類角色還真不少,比方說里革,比臧僖伯還要惡劣,魯宣公看著就要拉一大網(wǎng)魚起來,他竟然揮刀割斷魚網(wǎng)——好在“適者生存”,這種人注定要“自然淘汰”。 三、民將筑臺于夏氏 陳靈公是古代最著名的昏君。他與夏征舒的母親有染,還要老百姓在夏家修個高臺,以致于章子大搖其頭,預言陳國必亡??磥?,陳靈公吃虧在于他太老實,假若他生在現(xiàn)代,就決不會大張其鼓地修屋筑高臺了,而是要大力發(fā)展“兩非經(jīng)濟”、“路邊經(jīng)濟”,今天“夜來香”,明日“康樂城”,不亦快哉! 四、杜蕢揚觶 晉平公與師曠、李調(diào)一起飲酒作樂,杜蕢進來讓師曠喝了一杯,又讓李調(diào)喝一了杯。平公覺得奇怪,問了原因,主動罰自己一“觶”。這就是“杜舉”一詞的來由。

看來浪費人材的現(xiàn)象也是“古而有之”,象杜蕢這樣善于勸酒的人材,當“公關”或是辦公室主任,才真正物盡其材。甚矣!平公之無珠。 五、白珩猶在乎? 趙簡子招待楚國客人,故意把身上的佩玉撞得丁當作響,并問客人:“你們楚國著名的玉器白珩還在嗎?”看趙簡子的舉止,讓我感嘆那時真是落后——一塊石頭是什么寶貝?少見多怪!假若他有幸在今天混個一官半職,他一定會拿出手機說:“這是哥們才送一個,款式新,功能強,上網(wǎng)、發(fā)短信息、傳真樣樣搞定。你的呢?怎么那樣老土?磚頭似的!”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6

沒有《論語》中的君子與小人的對比與爭議,也沒有《詩經(jīng)》中的爛漫與自由,也非《離騷》的華麗與哀怨,更無唐詩、宋詞的豪邁與纏綿,更非《莊子》的遙遙與灑脫,有那么一本書,她除卻一切浮華,卻將古人的智慧彰顯,她就是《古文觀止》。

這是一本選摘自周朝到明朝的優(yōu)秀散文的結晶。書中選摘了《左傳》、《史記》、《國語》、《戰(zhàn)國策》、《三國志》中的精華。還收集了唐宋八大家的經(jīng)典作品。是一本古老而有深度的書籍。從一個教育者的眼光出發(fā),我讀此書的感想如下:

一、忠義篇的鑒賞

讀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我被魏征的忠誠和敢于直諫的精神所感動。其中,“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思江海下百川、虛心納下、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知足”、自謙自制、“慎始而敬終、”三思適度的思想使人受益非淺。

這些精辟而有警示意義的言論如一面鏡子,使唐太宗從中照出了自身的瑕疵,從而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

我以教育者的眼光來看,也覺得同樣有意義?!盁o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本局覀冊谂c學生交往中,教師處理任何問題都宜三思慎重、客觀公正。然而,人非神仙,難免不被自身的情緒所影響。因此,教師要學會寬容,海納百川、虛懷若谷。

文中的“知足以自戒”也是我們每個教師修身養(yǎng)性的警示牌。知足常樂,學會淡泊。面對眾多行業(yè)的各種福利誘惑,我們的教師仍能堅守崗位,不動搖,不跳槽,仍能樂教,并終身從教。這也是一種品格。所謂“慎始而敬終”不過如此。

魏征是幸運的,他的諫言創(chuàng)造了貞觀之治,為百姓贏得了一個盛世。

另一個憂國憂民的謀臣當推孔明了。他身逢亂世,卻能以一人之智慧救蜀、治蜀,保一方平安。他憂國憂民,最終積勞成疾,郁郁而終。他所著的《出師表》使人倍感其愛國之心,赤膽之情。其以一人之心力,欲擋天下一統(tǒng)之大勢,雖如螳臂當車,卻忠勇可嘉。

相對而言,范仲淹的,《岳陽摟記》,那種彷徨與愁悶,愛國與國人,更深入人心。那千古絕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不知被多少公仆用以自喻。他們或許和范仲淹一樣,未曾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卻從未忘記自己的職責。

因此,我認為范仲淹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

二、孝道似曾走遠

本書記載孝道的較少,但李密的〈〈陳情表〉〉使人感到自己不夠孝順。

李密寫〈〈陳情表〉〉本是推辭、拒絕入朝為官,但他情真意切的話語,使晉武帝明白其心志,不僅不被治罪,還受到皇恩沐浴。

“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的孝心,本是人之常情,但“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赤誠又另人同情。

這種言論,我將其概括為“感恩”。作為一個教育者,我深知感恩教育十分重要,也經(jīng)常對學生開展感恩教育活動。而觀我自身,實在是做得不夠:父母年邁,卻不在身邊。他們有病痛時,我卻不能侍其湯藥。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是每一個人一生都難以報答的。因此,工作再忙、離家再遠,我們都當?;丶铱纯础?/p>

三、教育者的困惑

作為教師,要讀的相關內(nèi)容首當其沖是〈〈師說〉〉?!皞鞯?、受業(yè)、解惑”是每一個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每日必備的基本工作。然而,“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钡难哉撌谷穗y以接受。其實,我們的知識不斷老化,不加以學習,就會不如弟子。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一尷尬?

“不恥相師”回答了這一難題。當學生出難題“考考你”時,我們要放寬心,即使請教于學生,。也不是什么可恥的事,無知才是我們所要禁忌的。不要覺得自己是大人,面子上過意不去。要知道:“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只有虛心求學,才能遂心從教。而“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笔俏覀儜涞摹?/p>

再者,我認為有意義的作品還有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

這篇文章本是作者通過描寫郭橐駝種樹的方法來闡明做官要順乎自然,減少繁雜的政令滋擾的觀點。但從教育者的眼光出發(fā),我認為這篇文章同樣有借鑒意義。

其一:不要抹殺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好動、好玩。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時時要求他們循規(guī)蹈矩,應允許他們犯錯,并給予他們改錯的機會。使他們的個性自由發(fā)展。

作為家長,也要盡量使孩子有自由空間。不要自做主張,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又一個培訓、輔導班。應問問孩子,你們是否愿意學。

由于老師、家長喜歡聽話的孩子,因此,孩子們在大人面前很聽話,卻隱藏了自己的真實性格。誰也不知道他們性格上有哪些缺陷,需要怎樣引導。正如我們喜歡的盆景,永遠只禁錮在盆中,永遠也離不開園丁的悉心照料。這樣的孩子到社會上,經(jīng)不起折騰。不能承受打擊和失敗。

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過于干涉,只會適得其反。即“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p>

其二:孩子需要什么

作為家長,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作為教師,你了解學生嗎?他們需要什么?我們惟恐子女(學生)才能一般,不能出人頭地,更怕他們有陋習。因此,我們要求他們向指定的模式發(fā)展。其結果只會使他們失去自己的個性,變得千篇一律。

就像時下的青年整容一樣,美是美了,卻千人一面,失去了本來的真。

我們對子女(學生)的教育很難做到理性。這就是“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钡慕逃?/p>

孩子門需要什么?不過是一點自由而已。

我們常常抱怨沒有“千里馬”,其實千里馬常有,只是我們沒有伯樂的眼光罷了。

此外,書中的歷史典故、唐宋八大家的寫景散文,也是很值得一讀的。我才疏學淺,做此論而已。

利的好官。官大小都一樣可以為國為民,何必一定要身居相位呢?我們教師也一樣,雖只有一方三尺講臺,卻也足以使我們傳遞智慧、施展才華,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7

《古文觀止》這部書是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diào)侯兩叔侄編選評注的。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付印問世以來,流傳城鄉(xiāng),雅俗共賞,影響非常廣泛。它的文章,總共不過200余篇,但卻從某一側面或一件事上,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上起東周、下至明末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我讀這本書,如同跨入了中國古籍文化峋巍峨殿堂,觸目所見,多篇作品,都煥發(fā)著奇光異彩,閃耀著灼見真知,叫人一讀就難舍難分,越讀越感到意蘊無窮。

《古文觀止》里我最喜歡的文章是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經(jīng)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jīng)吹拂了幾百年, “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jīng)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晉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的表現(xiàn)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yōu)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于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范。

卷一周文中的《子魚論戰(zhàn)》它講述了宋襄公不聽司馬子魚的勸告,使得自己的軍隊全軍覆沒。我們在生活也是如此,要多聽取別人的建議,然后在自己做決定?!豆盼挠^止》中的文言文雖然難讀,但是自身蘊含這豐富的文學色彩。是我們所有學生的必須品。

由于時間有限我只是讀了一遍《古文觀止》,我深深的了解這對于我遠遠不夠,所以我還會更細更慢的咀嚼這部作品,讓自己能體會到文言之美,開卷有益古人誠不欺?!豆盼挠^止》,智慧的光芒!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8

《古文觀止》是本好書,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集現(xiàn)。我喜歡讀,它在我心中總是閃爍著異樣的光輝。自我讀起此書時,背過的古文不過就寥寥數(shù)文。實在是好文眾多,只得走馬觀花般學習皮毛,而在觀止的選傳中,猶獨鐘情于《戰(zhàn)國策》李斯的諫逐客書與三國的諸葛亮的出師表。李斯敢寫諫章批判秦王的做法是不對的,表現(xiàn)其的勇敢與智慧,文章結構緊湊,舉例充分,論理十足,可謂是絕。諸葛孔明寫《出師表》,表現(xiàn)他正直,為理想奮斗的精神品格。下面我就選諫逐客書二段來品析。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2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於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仇,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p>

李斯寫諫逐客書時,正為秦王因韓國實施「疲秦計畫」,而大怒。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范圍之內(nèi),于是李斯將諫章呈給秦王,秦王看之,欣然撤銷逐客令。試問;如果諫章不能打動秦王,那么秦王會不會以叛黨的名義殺了他。答案是肯定的。從中也可看出李斯的膽量,從容,淡定,真學才識。從文中看,亦如此。第一段以“臣聞……”作為起始,一連串的因果實例擺出,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次明了,接著說明為何不贊成,否定秦王的決議。第二段“夫物。”,我猶以為重要,一針見血。突出中心。

這是一篇不錯的議論文,也讓我對作者感到敬佩,也讓我對自己感到愧疚。想想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無法自立,也沒有像作者那樣有主見,遇事懦弱膽小。不能沉著應對,面對一些物質的事物,也不能夠地面對。所以我立志學習作者的這種精神品格。而我也很慶幸讀了這本讓我很愜意,很享受,很有啟發(fā)的書。

沒錯,就是它—《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9

燥熱的盛夏,溫上一壺香茗,捧讀《古文觀止》,茗香微動間,試看文壇眾生,輕叩古人閑遠之意境,自有那清涼一隅。一語觀止,道盡了這本收錄了上起先秦下至明末中國歷代文言文散文典范之作的奇書,其見證中國古文學優(yōu)秀作品之燦如星辰及其波瀾壯闊的發(fā)展史。翻讀著一篇篇美文,也翻出了一張張鮮活的面容,他們攜著禮義仁智信忠孝勇和……信步向我們而來。

“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完美詮釋了“士為知己者死”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于是就有了氣吞山河,感人至深的《前后出師表》。從三顧毛廬,對劉備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進而心懷天下;白帝托孤,盡管幼主毫無治世之才,卻并無半分取代之意;到因阿斗之掣肘,雖六出祁山亦無功而返,然為社稷計仍忠貞不改初心;上諫后主以情動人循循善誘,殫精竭慮以攻為守,為興蜀漢步步為營……每每出師皆抱必死之心,身前身后一如心系朝堂,想先生文韜武略,智蓋三國,倘不以小忠大義計,只受托于人便忠至死,此番忠義,可鑒日月!

歸去來兮如陶淵明,《桃花源記》里,他詩意紛呈地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清新美麗﹑一派祥和的世外桃源。在黑暗腐敗的東晉末朝,當能否為官一任從而造福百姓,可以施展政治抱負,只看你的家世背景時,我們這位可愛的只上任了81天便辭去官職的彭澤令,他選擇遵從內(nèi)心,從此閑云野鶴棲身田園,躬身耕作自得其樂。無論知己良朋,還是農(nóng)人樵夫,都能成其座上賓﹑酒中客,那份隨和親民如他最鐘愛的大自然般樸素珍貴。因了他的高尚情操,他所推崇的回歸田園詩意人生,即使在千年以后,依然成為人們心中向往不已并孜孜以求的夢中烏托邦!

自古來高官厚祿本就難拒,若說真心請辭第一人,恐非李密所屬,一章《陳情表》,字字泣訴,行行沛然。出生窮困﹑命途多舛﹑潦倒不堪,若以常理論,君主賜官怕是要感恩戴德了。偏是李密,三番五次以奉親請辭,最后還寫了感天動地的請辭奏章,連皇帝也對他無話可說,無咎可追,誰說自古忠孝難兩全,怕只是未到情深處吧!當讀到“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而報劉之日短也”時,總能為其孝心潸然淚下,感動不已。他的再三辭詔,固也有為前朝守節(jié)之志,然言由心生,若無烏鳥反哺之孝心,又豈能作出如此感人之大作呢!

每次讀《滕王閣序》,不管是其音律﹑對仗﹑辭藻,還是天文地理﹑人史典故,都能得到一份看大片的心情。只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即能將你帶回千年前那個流光溢彩﹑天人合一的午后,天才少年王勃,一身束裝風度翩翩,臨江而立借景抒懷。當他極目遠眺,天高云淡秋水闌珊,漁舟唱出清寂斷腸,雁群驚于江山夜寒,“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是這位因才遭嫉﹑屢受打擊的天之驕子無可奈何又不屑同流合污的感時傷懷。然并非一味沉淪,當下筆鋒又轉“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無路請纓,有懷投筆”,華麗的詞藻背后,深藏了一顆不甘寂寞的心,只是吟誦越暢快淋漓,失落越無處可托罷了。最終上天將王勃的人生永遠定格在了他最美好的氣宇軒昂的二十七歲,短暫的一生里他才華橫溢卻又壯志難酬。我們婉惜懷才不遇給了王子安顛沛流離挫折橫生的境遇,又慶幸于郁郁難平的子安才給出了如此瑰麗壯闊的絕唱。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仍靜靜相望,穿越千年而不老,正如永遠年輕的王勃,還有他留給后人的千古名作。

不覺翻篇到了北宋,《前赤壁賦》就這樣牢牢占據(jù)了我的眼睛,蘇子與客泛舟游過我的腦海。空靈飄渺的江面,載著那一葉扁舟,歡聲笑語中因烏臺詩案被貶謫的陰霾已然散盡。是啊,世間萬物皆有變與不變之兩面,若變就算是天地之大也無法更改,若不變,渺小如我亦能終我之初,那萬物又有何可羨慕的呢?萬物各有其主,若不是你該得的,一絲一毫也莫強求,只是造物主又何其慷慨,將無窮的清風明月讓你我盡情享用,徜徉其間其樂更無窮。逆境磨難又怎樣,坎坷多舛當如何,起起落落我自一笑置之。從此開荒置種,親事農(nóng)桑,與漁樵雜處,為醉人推罵,漸喜于不為人識;更歡于筍鮮魚香,于清苦處悉心研制注定會流芳百世的東坡肉魚;即使在他被貶到更遠更荒涼之地,也總能苦中作樂去發(fā)現(xiàn)廉美的食材將之改造成美食,諸如荔枝、羊脊骨、牡蠣,并跟兒子逗樂“無令中朝士大夫告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天真爛漫狀,令人捧腹!

如果說此中歡樂給了蘇軾以豁達和樂觀,屢遭逆境又讓他始終保持著對詩畫文藝的敏感明亮,所以名篇大作更迭而出,對客觀事物規(guī)律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更是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蘇軾又是政績卓著的好官,所到之處興水利、減稅負、開辦慈善事業(yè)和公立醫(yī)院,即使年老被貶惠州和海南,也綿綿致力于當?shù)氐乃逃裆?,“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可見影響之深遠。為官一任時必造福一方心系蒼生,低谷窘境中粗鄙野菜亦能成就其有味的人間清歡,天大的事自有那碗東坡肉頂著,這樣的東坡,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堪稱中國政治文人之典范!

再來看《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高調(diào)做人更高調(diào)做事的范仲淹;《鄒忌諷齊王納諫》,玉樹臨風位高權重的鄒忌,由小事領悟治國大道,以其有才有度之君子風范向齊王巧妙地進諫忠言,為齊國揚風正氣,終助其繁榮昌盛;《師說》,桃李滿天下的韓愈,仍不斷學習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是向學之人心中的一盞明燈;《陋室銘》,簡陋的居室內(nèi),裝滿了劉禹錫的安貧樂道與潔身自好,何陋之有啊……通讀全篇,當我費盡周章方解其一句,千年前的三尺蒙童已然是倒背如流;縱觀全書,流芳百世的名篇里,歷代偉人丈夫幾盡躍然紙上。我欽配這些偉丈夫,多數(shù)皆遭過常人所不能承受之難,然雖萬難,既定初心便矢志不改,終為后世萬人留下經(jīng)天緯地之大文章,氣吞山河之大氣象。藝術與苦難是一對好兄弟,他們比肩奔跑,歷經(jīng)時間的沉淀與打磨,愈顯其璀璨奪目,他們是不刺目之光芒,光照萬丈;他們擁不張揚之力量,力透千古。

一部《古文觀止》,浮光掠影般向我們呈現(xiàn)了一幅中國歷代社會斑斕多姿的畫卷,攤開一個個形形色色的故事,靈活豐滿的人物,似乎每個人總能從中找到那個與自己相似卻又飄渺的影子。相似于我們的本真如此一致,飄渺在身處這個巨大的名利場,那被不斷激起的漩渦深藏著永無止境的欲望,并將不斷吞噬迷失著蕓蕓眾生?;蛟S我們可以,學古人焚香試茶,聽雨淺讀,剪一段清明時光,擷一縷云淡風輕,放下紛繁困擾,找一找最初的自己。無論漫步無論獨處,慢一些,再慢一些,生活本該如此。

古文觀止400字讀后感篇10

朋友小小發(fā)來一片古文觀止觀后感,沒時間細看,保存先,驚為天人。

文章千古事,《古文觀止》不過200余篇,但卻洋洋灑灑留下了幾千年的歷史軌跡,概述了百朝更替的盛衰興亡,記錄了眾多賢哲的襟懷抱負。讀書讀人,要讀經(jīng)天緯地大文章,也要讀氣壯山河真丈夫. 我鐘愛這些流芳百世的名篇,但更癡想和這些偉丈夫走得近些更近些,想從中探知為什么在往事逾千年的今天每當我們讀起這些篇章的時候心弦總是跟著大家的撥瑟而抖動。

李密的《陳情表》,字字入理,句句動情.一個父親早喪,母親改嫁的頑童,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嫗.李密此時被舉孝廉,家里的老祖母已經(jīng)是年逾九旬,猶是風中之燭,搖搖欲墜.樹欲靜而風不止,恩欲報但親不在,最為人生憾事.儒風自漢武一朝已經(jīng)吹拂了幾百年, “百善孝為先”的思想早已經(jīng)在知識分子心中生根,更何況烏鴉尚能反哺.可以想象李密接到晉武帝任命的當天晚上一定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從他早時任職蜀漢以及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后出仕的表現(xiàn)來看,李密不是一個隱者,但如果此時棄老祖母而去又于情何以堪?于心何以忍?另一方面,當時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中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舉孝廉,讓道德上的優(yōu)者來管理國家.如果欣然赴命的話,是孝還是不孝?于理何以問?治國平天下是每一個知識分子的理想,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不能斷定當時李密的心情和想法,但一點可以肯定:李密是一個克己的光輝典范。

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與武昌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無獨有偶,王勃的《騰王閣序》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也同成千古絕唱.但細品下來卻是兩種人生軌跡.王勃才華橫溢, 詩文俱佳,四杰之首,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名句傳誦至今.且年少得志,14歲就被表為官.總覺得一個人太早的成功要伴隨一些苦果.當王勃在騰王閣上高呤“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又不知道有多少同僚因才生嫉。

王勃的兩次獲罪大致都與他才情傲物,文人相輕有關.后一次獲罪還連累到他老父被貶到南荒做縣令,27歲的王勃在去探望他父親的途是溺水身亡.他的隕落和他的升起一樣迅速,實在是令人心痛.范仲淹青少年貧苦,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慶歷新政改革的主持者。而他寫《岳陽樓記》的時候已經(jīng)被貶出京,慶歷新政宣告失敗,正是人生失意的時候. 然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優(yōu)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絲毫不見潦倒之義,反而光華奪目,擲地有聲,矍爍古今. 雖寥寥不過數(shù)十字,竟勝似萬卷詩書,那種心胸,那種情懷令無數(shù)英雄浠噓不已.對王勃所能說的只是可愛,而之于范老先生卻是高山仰止。

拜讀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和看了那部熱播的電視劇(劇名我忘記了,只記得是陳寶國主演)之后,明朝一直被除數(shù)我認為是一個被閹割的時代.拋開外患不說,統(tǒng)治者的確是足夠腐朽.能稱上大帝的一個是洪武一個是永樂,但都殘暴致極;碰到一個溫柔型的,卻是個玩主皇帝;玩主過氣了,卻來了一個不合作皇帝;就這么拖拉地過了幾百年,終于迎來一個想勵精圖治的主,可是晚了,大清的鐵騎和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夾得他在萬歲山翹了辮子.然而在這么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下竟然不斷出現(xiàn)一批鐵骨錚錚的文人,真是令人菲夷. 方孝孺先生算其中一個.最初認識方老先生的時候不是他那寫得縱橫闔捭的《深慮論》,而是“誅十族”. 一介書生,手無束雞之力,面對屠刀視死如歸,抗節(jié)不屈,這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無限贊頌。

就其個人氣節(jié)來看,歷史上實在不多見,這正應了那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雖然滅他十族的的朱棣兇殺成性、冷酷無情,但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建北京, 在明朝諸帝中,其豐功偉績恐怕無人能與之匹敵.被老先生視為知遇之君的建文帝未必有這么高的造詣.其實老先生的《深慮論》中也寫道: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既然是天道,卻偏又逆道而為.老先生在表現(xiàn)出無限智慧的同時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小坑,極帶可愛的迂腐.雖然老先生的迂腐摻雜著一抹血色,但我仍稱之為可愛.少了這份迂腐可能方孝孺也不再是方孝孺了,單憑那篇《深慮論》可能很難讓人認識他,走近他,景仰他.

讀書讀人,或使人警醒,或使人振奮,或使人高尚,或使人堅強,得失寸心知吧。

492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