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讀書心得筆記

| 新華0

寫心得可以促使人們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工作的經(jīng)驗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jié),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和工作能力。寫孟子讀書心得筆記有什么要注意的呢?這里給大家?guī)砻献幼x書心得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1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睹献印纷钗业牡胤骄褪窍葟囊话闶挛镎f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泵献诱f:“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本瓦@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shè)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弊g: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睕]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弊g: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以人為本,“三個代表”,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xiàn)。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弊g: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yǎng)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yǎng)活。

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guān),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薄ⅰ碧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民為貴,社稷次這二,君為輕?!薄ⅰ比收邜廴?,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yīng)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lǐng)域的統(tǒng)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tǒng)治者真正去實現(xiàn)”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guān)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

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chǔ),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2

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國的影響是達數(shù)千年之長遠,我輩中人自然難以三言兩語以攬括,雖然我的認識只是管錐之見,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氣魄卻如穿透萬里晴空的紅日,我即使局限于視野和眼識,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覺得孟子的厲害處正在于,所提倡的“仁義”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對事物利益關(guān)系的短視,而仁、義卻能長遠影響到未來,故有“舍生取義”、“舍利取義”之說。狹義的“仁義”是指封建時代人倫的忠義孝悌,實則是千百年來對孟子的誤解,因為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三綱五倫已革了命;《中庸》講:“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那末,此“仁義”還有永恒的意義可言嗎?所以我們今天理解孟子的“仁義”,實應(yīng)站在高處,從廣義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對客觀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孟子的“仁義”也不二致。而這種認識,可讓孟子如一熟練漁夫的手鉗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縱有大腿大腳亦是擺脫不了。無論事物表象出現(xiàn)多么錯綜復雜的問題或困難,孟子皆顯得不昏沉也不散亂,經(jīng)?;U為夷、轉(zhuǎn)難為易,而綽綽有余。

當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統(tǒng)論”、“系統(tǒng)思考”,雖口口聲聲反對舍本逐末,而要動態(tài)、長遠地看事情,說透了:皆可從孟子的仁義思想找到雛形。而抓不到仁義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終生疲命于隨時浮現(xiàn)的海市蜃樓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點,我覺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獨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氣概。這點即注定了他若有機會作為,給予一發(fā)揮才干的舞臺,則必能成一王業(yè)的大人物也!獨行特立者,立場堅定,意識獨立;不同流合污者,則能做到不見異思遷、不心隨物轉(zhuǎn)。有此二者,則造就了孟子之大氣魄,表現(xiàn)在文風上則氣勢雄奇而磅礴,用來創(chuàng)業(yè)則整個世界都向他一人傾倒,孫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體現(xiàn)。當今社會形勢風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辯方向,倘學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驚天地而泣鬼神呢?

雖然研習《孟子》的時間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義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終生了,最后,再對孟子的仁義之道作一總結(jié):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獨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駕馭形勢的氣魄。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3

孟軻的文字,已經(jīng)是論點論據(jù)俱全,長于說理,不若《論語》般讀整書方知邏輯,也不若《道德經(jīng)》玄妙牽強,讀起來萌化感比較強?!睹献印纷钗业牡胤骄褪窍葟囊话闶挛镎f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讓別人不知不覺間承認自己的錯誤。

孟子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話中所說的顯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說:“不會?!泵献诱f:“顯然,一片羽毛舉不起來,是因為不肯用力氣;一車的柴禾看不見,是因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愛撫,是因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統(tǒng)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本瓦@樣,孟子讓君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比起直話直說的諫臣,孟子所說的讓至高無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層層遞進,就像是設(shè)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讓人不知不覺走進去。又如“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弊g:稱一稱,然后才知道輕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長短。萬物都是這樣,人心更是如此。這樣地向人說明道理,能讓人不服嗎?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廣大的人民群眾又怎么能忽視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睕]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弊g: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患當作自己的憂患。這個思想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以人為本,黨的宗旨,無不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體現(xiàn)。

《孟子》中有許多具有哲理性的句子?!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弊g:動用心思的人治理別人,動用體力的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的人養(yǎng)活別人,治理人的人靠別人養(yǎng)活。

這句知看似現(xiàn)在的社會分工關(guān)系。想想看,遠在古代的人就能有這種思想,能讓人不敬佩嗎?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4

看完了深奧的后,我開始研讀表現(xiàn)溫良恭儉讓仁信義禮智信的孟子。

看完后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就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边@句話的意思是:老天將要降大任于你,你必須要多用心,多勞動,少吃飯,空乏你的身體才行。想想我自己,這四條原則中我又做到了哪些?就先說苦其心志吧!翻開名人史,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勾踐那么臥薪嘗膽,就算是小事,我也不刻意去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點我雖經(jīng)常做家務(wù),可沒有哪次我是自愿的,少了那種主動__,我每次干活都有氣無力的。餓其體膚更是遙不可及,少吃?多吃還差不多。

至于空乏其身就更不可能了。這每一樣都不可能,別提什么“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了。雖然不能用古代的要求來約束現(xiàn)代人,但這做為目標卻激勵著人們不斷向前。汶川大地震引__了這句話,老天就是要降大任于__,降給中華龍,地震不是痛苦,而是會心的動力!就像《真心英雄》唱的一樣: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__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見__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5

最近,筆者通讀了我國古代的儒家經(jīng)典《孟子》一書,頗有些感想。

《孟子》一書的內(nèi)容,總起來看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仁政”。大多數(shù)的篇章就是講什么是“仁政”,如何才能實現(xiàn)“仁政”。當然,還有關(guān)于修身、學問和教育等方面的內(nèi)容,暫不討論。

什么是“仁政”?孟子在書中并未加以解釋。但從《孟子?梁惠王章句》等篇章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關(guān)于仁政的某些觀點。你象“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食,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愿藏于其市矣。關(guān),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愿出于其路矣。跟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nóng)皆悅而愿耕于其野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薄ⅰ懊駷橘F,社稷次這二,君為輕?!?、“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薄ⅰ暗锰煜掠械溃旱闷涿?,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闭f到底,仁政也是兩個字:“保民”。作者并椐此得出結(jié)論:仁者無敵。

應(yīng)該說,孟子的“仁政”觀點,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里,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經(jīng)典,并被當作科舉考試的重要內(nèi)容,長期處于思想領(lǐng)域的統(tǒng)治地位。

但是,為什么“仁政”說并未能讓歷代統(tǒng)治者真正去實現(xiàn)“仁政”,更多的時候,老百姓依然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關(guān)鍵是“仁政”說只是提出了或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藍圖,但未從制度層面解決封建社會存在的弊端。從這個方面說,孟子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們。

從中國歷史上看,真正能實行仁政的君王有幾個?漢朝有漢高祖、漢文帝、景帝而已。就連漢武帝我看都還算不上是好皇帝,雖然有人把他吹上天去。唐朝也就高祖、太宗時期尚可稱得上是仁政,則天和玄宗時雖然出現(xiàn)了盛世,但那是因為祖宗給他們打下基礎(chǔ),他們在不少方面都還算不上仁政,就連個人生活作風都還存在很多問題,就別說任用奸佞和酷吏了。宋朝基本上就沒有能稱得上施行仁政的皇帝,連太祖和神宗都說著吧,他們的積分也還不夠。元朝是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對其他民族是嚴防死守,倍加歧視。也許只有世祖還有點仁政的意思,還算干了點人事。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一個勁的加強封建統(tǒng)治,殺人如麻,哪里還有仁政的意思。特別是這老東西當他讀到《孟子》里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時候,認為這哪里是臣子說的話?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并說“倘此老在今日,豈可免我一刀?!辈⑾铝顚⒚献訌奈拿畹罾镏鸪?此后的建文帝懦弱,成祖暴戾(這老兄除了叫人修了《永樂大典》外,他搞的瓜蔓抄、誅十族、廠衛(wèi)特務(wù)機構(gòu)等基本上空前絕后了。)其后的皇帝們昏庸的昏庸,荒淫的荒淫,可以說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么,清朝呢?清朝出了康乾盛世,這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就這兩朝來看也算不是實行了仁政。韃子皇帝是異族入主,對漢人是很不信任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制造了一個的文-字-獄就是明證。當然這兩個老頭在位時多少干了些人事。

可以說,“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歷代統(tǒng)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沒樹立起來,這與每個皇帝的素質(zhì)和封建制度密切相關(guān)。而老百姓的日子正象元人的雜曲里說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6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guān)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zhàn)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yīng)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chǎn)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jīng)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fā)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通過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7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聽說過《孟子》這本書,這是一本能教育我們怎樣做人的書,同時也是一位良師益友。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就有幸讀到了這本能讓我們終身受益的書。

關(guān)于教我們怎樣做人的書我讀的不多,但也涉獵過一些,比如《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但這本書對我影響比較大。這本書主要寫了戰(zhàn)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身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我讀后受益匪淺。

在這本書里有幾個故事深深地記在我的腦海里,其中有一個故事叫做《師友之道》。這個故事主要講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孟子說過“父子有親,群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心”,這“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人際關(guān)系的基本法則,為政治應(yīng)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和人際關(guān)系的和諧。

通過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交友不能看這個人的財產(chǎn)和地位,重要的是看這個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讓你學習,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在這本書里還有一個讓我受益匪淺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成熟自己》。在這個故事里講的是仁義,這個經(jīng)常聽到的詞,在孟子看來,就好像良好的種子一樣,種下去以后生根發(fā)芽,耐心呵護,最終使之成熟收獲。如果種下去了,但沒有收獲,那和雜草沒什么區(qū)別了。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每個人都要追求人生目標,都要追求自己理想的人格,如果半途而廢,那自己付出的再多努力也就沒有什么意義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蔽彝ㄟ^讀《孟子》這本書,使我真正的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愛這本書,我不會忘記它的。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8

《孟子》是我國思想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孟子》一書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我體會頗多。

孟子一生都在追求仁義,字里行間無不體現(xiàn)出孟子對“仁”的重視。在第一章第一節(jié),孟子初會梁惠王時,對王“曰利”的行為進行了批判,強調(diào)了“仁”的重要性:“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痹诘诙?jié),我們便認識了周文王這個人物。他就是以“仁”來行王政的典范?!睹献印窌卸啻翁岬竭@位偉大的君主。他建臺子,挖水池,老百姓都很樂意幫忙,在文王說不著急時,竟還愈加賣力,還將臺稱為“靈臺”,將池稱為“靈沼”。麋鹿魚鱉都可以在其中快樂地生活。各國老百姓都愿意成為文王的子民,在其治理下過上幸福的生活;面對蠻橫無理的昆夷,文王還可以放下架子,做到有禮有節(jié),不跟他們一般見識……所以,他深得民心,成為百姓“引領(lǐng)而望之”的君主。這才會有后來孟子的一句“仁者無敵,王請勿疑”,這就是仁德的魅力,有仁則王。

“仁”的力量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不論何時何地,得民心者得天下,為民謀利的君主和官員,永遠受到老百姓的擁護。漢文帝在位時,躬行節(jié)儉,勵精圖治。采取了“薄稅斂”、“省刑法”、“以德服人”等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使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國力日益強盛,百姓富裕,天下小康。焦裕祿為蘭考群眾的利益鞠躬盡瘁、積勞成疾,去世后成為官員們學習的優(yōu)秀楷模,他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和群眾……

“仁者愛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僅僅是為政者,我們每個人都要將孟子主張的仁義藏于心間,處處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以仁處事,這個社會才會和諧美好。孟子的仁義主張在當時雖不得賞識,但是卻能夠經(jīng)受漫長歲月的考驗,我們現(xiàn)代人應(yīng)深刻領(lǐng)悟,將其發(fā)揚光大。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9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是啊,人需苦才知甜,苦與甜是既相對,也共生的兩項。老天若要把大任降于平凡之人,必定會讓此人受苦,苦后方有甜,人往往都是只想獲得甜,不想經(jīng)歷苦,然而,他們往往都錯解了甜的真正意義。甜也就是成功,通常,成功的喜悅不在于達到理想的高度,而是享受了成功門前獲取鑰匙的過程。如果老天真的要把大任給平凡之人,定會讓其享受甜的過程,而不是甜的結(jié)果,過程大于結(jié)果,結(jié)果不等于過程。

有這樣一個有趣而另人深思的實驗,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進滾燙的油鍋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躍而出,逃離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漸加熱的水鍋里,這次它感到舒服愜意,以致意識到危險來臨時卻欲躍乏力,最終葬身鍋底。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青蛙對眼前的危險反映敏感,對還沒有到來的危險反映遲鈍。由此我想到了人,其實人在這方面也是如此,正如孟子所說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p>

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卻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時沉溺酒色,自我毀滅。這于青蛙臨難時的奮起一躍和溫水中的臥以待斃是何其相似。

舜的耕田換來了成功,管夷吾的監(jiān)獄過程也換來了成功。通常,人們都不會想要成功前的苦難,但是每當你成功了,你會珍惜那些苦難的回憶?!安唤?jīng)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成功始于苦難?!泵慨斈愠晒χ畷r,你會想:那時我就要退縮了,我又挺過來了來了……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10

當初見到這本書時,我只是隨意地翻看了幾頁,就認定是一本枯燥無味的書,就再也沒有動過它。后來,我在書柜里找書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本《孟子旁通》。當時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懷瑾寫的時候,我的興趣一下子就來了?!耙苍S我得認真看看這本書才能下定結(jié)論。”那時我是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這本書的確讓我明白了很多。

這本書講的是孟子的故事。在這本書里,南懷瑾用了許多的人來做對比,更能看出當時孟子的凄涼待遇。

許多激勵人心、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歷代注釋亞圣思想的著作不計其數(shù),但是適合當代人讀的幾乎沒有。經(jīng)過“”“批林批孔”、“儒法斗爭”各種理論的影響,當代人幾乎對孟子的思想毫無所知。而《孟子旁通》這本書不像傳統(tǒng)學者的傳注那樣過于重視訓詁,而只是對廣征博引地對孟子的思想進行闡述。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權(quán)能問題》這一篇。齊宣王問:“你所說的‘不為’和‘不能’這兩種情況,又有什么樣的差異呢?什么樣具體的情形是‘不為’?什么樣的具體事實是‘不能’呢?”看了齊宣王的這個問題,我暗暗發(fā)笑,這個國君還真是幼稚,連不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來。沒想到下面的一句話駁回了我剛才的想法——我們不可以用這樣的觀念去讀這句話,否則的話,差勁、幼稚的就該是我們了。我臉“刷”地就紅了,急急忙忙接著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該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個人,把泰山夾在腋下,跳過北海,這人說,這種事情我辦不到。正如現(xiàn)在我們叫世界拳王阿里,夾起日本的富士山來,跳過太平洋,落到美國西海岸去,阿里說,我辦不到。這是不能,是能力不夠,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個人去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樹枝,而這個人說,我沒有辦法,折不下來。那么,這個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沒有能力?!?/p>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講一個童話故事,但其實不然,這里面的內(nèi)涵很深,這正是孟子暗示齊宣王,你有此權(quán)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問題,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讀了《孟子旁通》這本書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讓我的生活也變得有意義起來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11

孟子是亞圣,集儒家大成,孔子是首創(chuàng)私學,盡管“儒”思想并非孔子首創(chuàng),卻是在孔子那里發(fā)揮到極至。生于孔子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以孔子為“大圣”,遵循孔子的一套禮儀廉恥,然而孟子并非凡夫俗子,只懂得硬抄照搬,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孟子是擺脫了孔子的羈絆,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比如在一些人事看法上等。

孟子講人性,講仁義,講建功立業(yè),講“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也”,講“仁者無敵”,講“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浩然正氣。然而,孟子終歸是太完美無瑕主義了,他相信孔子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但是他是否明白人在其位必有無可奈何的事?就像一個獄官,也許他并不想殺人,但這“殺人”就是他的工作,他能為不殺人而餓死自己——“殺”自己嗎?就像一個士兵,也許他每天都在祈禱和平,是個和平主義者,但雙方一旦開戰(zhàn),他便不可做個后退的懦夫!這就是身不由己。

在王道上,他也說:“為政難,不得罪于室”(離婁上),但是矛盾無處不在,當為政與室出現(xiàn)了問題怎么辦?孟子是甘心做個委屈求全的客卿嗎?我想不是的,一個堪稱“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人怎么會甘受眼辱,他比孔子勇敢,有魄力,所以他不甘,反抗,游說。但以上矛盾是不在孟子的能力范圍內(nèi)的,孟子會講一系列的治國口號,治國方略,會在被蒙蔽的黑暗中找出些解決方案來,知道民心向利,于是觀君王飽民腹,順民志,但縱觀所有,那一套套看似完美的寶鑒卻在戰(zhàn)國風云的時代黯然失色,不是別的,只因為他境界太高,是那些注重眼前利益的人所無法理解的。要不怎么說,一個人愈是人類,那么他就愈不被他同一時代的人所理解,接受,他不容于那個時代。因為他的言行并不是準備給這一時代的人看的,而只是把這些廣告當作整個人類的一部分右言的,所以他所做所為所言也許不是那時代人所熟悉的色彩、氣味,所以他是這樣的格格不入。

于是孟子孤獨了,他失望于君王的頑固不化,疾恨社會上淬的“異學怪論”,他痛惜,他辯論,他惆悵,他不平,但是一個沒有實權(quán)只體力行的傳教士如何能改變這混亂的世界呢?思前想后,唯有一招——反求諸己。

努力修養(yǎng)好自己的品性,以便成家、立業(yè)救國,一步步,腳踏實地,禁欲好“人之不為”,從而實現(xiàn)“人有所為”,這睚是我們現(xiàn)代所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孟子是偉大的,他已認識到世間最虛偽最脆弱的傲慢莫過于國家的傲慢,民族的傲慢,不立足于根本,空想連篇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如若一個人為他的國家,民族而傲慢,正說明他于本身是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資本,他用普照的陽光來遮蓋自己的影子,反而使他自己更加渺小,不然的話,他就不必求助于和他的千萬同胞所分享的那份資本了!

孟子的最終思想還是回到“人”上來了。人這個自我獨立的思想主體是被幾千年來所嚴重忽略的,焚書坑儒,文字獄,這些努力遏制人類思想,禁欲人類欲望的工具,鈍化,麻木了人之所為人最根本又最崇高的權(quán)力。將“大欲”、“大功”、”大利”這些全民性的東西強加于個人身上,讓人做“不能”又想為的事,最終的結(jié)果是:全面提升導致了全面挫敗。人們在“無能”面前注定了他必然失敗,無數(shù)失敗中失去了信心,失去了人格,只是萎萎地道出了“不如守中”的中庸之道。

人何其可憐,當?shù)孛嫦蛳滤莸臅r候,地面上的人感覺不到自己在下降,只看著天空在越升越高,這就是沒有把人當作“人”的結(jié)果,人們在信仰偉大文化的時候,應(yīng)該如孟子一般涉及到人這一本質(zhì)上來,想想自己應(yīng)當如何,應(yīng)當怎么做。

后注: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好高鶩遠。生活也許是苦悶的,生命也許是枯燥的,人在世上也許永遠也達不到自己的理想境界,但不要灰心。在這世上,人有太多的限制,太多的無奈,太多的無能為力,可是,我們應(yīng)當慶幸的是,我們還是人,或者說是被看作是“人”,卻體會“人”作為“人”的崎嶇,也是一種無限的幸福,在自我滿足和幸福中,奢望更多的東西。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12

初次接觸《孟子》是在初中之時,當時并沒有多大感覺,只是把節(jié)選文段當作課文去學習。但是,當我在接到集團下發(fā)的《孟子》并讀了幾遍后,發(fā)覺這本書蘊含著很深的哲理,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從此對之愛不釋手。

尤其是讀完《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我感觸良多。對于“五十步笑百步”更是有了自己更深層次的理解,結(jié)合當今社會,我有所感悟。

不知是否有人也跟我一樣曾經(jīng)懷疑過“付出跟收獲成正比”這句話,因為也有一句“付出不一定得到回報”這樣的經(jīng)典句子,但現(xiàn)在的我更傾向于前一句。很簡單的例子,就拿賺錢來說,一部分人在同一時間內(nèi)會比另一部分人賺的多,甚至是多很多,賺的少的那部分人也許會抱怨,也許會嫉妒,也許會羨慕。但我們所沒有看到的是比我們賺的多的那部分人肯定比我們付出的“辛苦”要多,也許是身體上的,也許是心理上的,往往處在相近或一個級別上的人就會因為某些利益上或是某種心態(tài)不自然的產(chǎn)生了扭曲了的心理,這也許是社會復雜一面的部分原因吧。

人潛意識里都渴望被別人重視,但只是有時個人的期望值過高,而當別人沒有達到你所希望的期望值時,也就會很自然的產(chǎn)生了所謂的失落感。有些人喜歡隱藏自己,有些人喜歡鋒芒畢露,永遠隱藏的也好,鋒芒畢露的也罷,只是還有一種偽裝善良的“智人”,你又奈何的了呢?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改變不了就適應(yīng)它,正如《孟子》所說:“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所以我們不要去做那些“五十步笑百步”的人。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13

最近幾周,我完成了《孟子》這本書。

其書共分為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下,公孫丑章句上,公孫丑章句下,滕文公章句上,滕文公章句下,離婁章句上,離婁章句下,萬章章句下,萬章章句下,告子章句上,告子章句下,盡心章句上,盡心章句下。

其實,我對那些古文是一竅不通。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家里實在是沒有什么書了,只能讀它了。它里面有原文、譯文和注釋,這也帶個我了不少便利。一開始,我是按照原文、注釋和譯文來讀的。原本就不懂古文的我按照這個順序讀書,自然更是“一頭霧水”了。我是讀著讀著就不想讀了。因此,我一直在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直到幾天后,我無意中先看了譯文,又看了注釋,最后才看了原文,這樣我一下子就可以讀懂了。真是太棒了!我終于成功了。

于是,在后面的閱讀中,我是嚴格按照先譯文,后原文,再注釋的順序。我也明白了很多孟子的思想和道理,我受益無窮。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14

最近,我有幸拜讀了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該書暢達的說理,充沛的氣勢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其“仁者無敵”、“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思想都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其“仁政”觀點,被歷朝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長期奉為正統(tǒng)思想、治國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舉考試必考內(nèi)容,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孟子》一書中有關(guān)教育方面的內(nèi)容。出自《孟子》一書的成語“揠苗助長”,曾經(jīng)被改寫為一則寓言故事編入小學教材。這則寓言通過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自有它的規(guī)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其規(guī)律性,不可違背規(guī)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長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長,最終必然失敗。教學和植物生長一樣,也必須遵循學生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教學設(shè)計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時刻關(guān)注學生主體的體驗。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營養(yǎng),學會知識,提高成績。切不能揠苗助長,急于求成。

這則寓言故事也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欲速則不達”。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發(fā)展的速度和方向,我們應(yīng)該遵循規(guī)律、順其自然。當我們急于求成的時候,往往顯得過于浮躁,一味冒進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適得其反。

《孟子.告子下》中說“教亦多術(shù)矣,予不屑之教誨也”?!啊敖桃喽嘈g(shù)”反映孟子主張教育要依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從實際出發(fā),注重差異,因材施教?!安恍加诮獭笔且环N獨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的奧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誨他,是讓他羞愧而奮發(fā)向上。也就是說,不屑于教誨只是不循規(guī)蹈矩,不一味地從正面講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遠被教育對象,從反面激發(fā)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變自己,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學實踐中,當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況下,適當?shù)夭捎谩安恍加诮獭钡姆椒ǎ梢赃_到優(yōu)化教育的目的,不失為一劑“良方”??磥?,儒家先賢教學很是注意教育心理學原理的運用,雖然他們當時并不一定概括出了這些原理。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大快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其中一條。他認為通過教育使學生成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樂。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個性迥異,興趣、需求不同的新生代。要想把他們培養(yǎng)為一代英才,就要心懷所有學生,尊重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快樂施教,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 “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師理應(yīng)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師應(yīng)該追求的人生快樂的最高境界!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典籍,閱讀它,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閱讀它,可以啟迪心智,提升境界。與經(jīng)典為友,與圣賢神交,不失為人生一大樂事。

孟子讀書心得筆記篇15

在讀《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后來通過誦讀《孟子》,才發(fā)現(xiàn)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張“仁政”,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民有饑色,野有餓殍”的戰(zhàn)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quán)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nóng)時”、“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先使人民有產(chǎn)業(yè),然后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xiàn)仁政,重要的是統(tǒng)治者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才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眾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認為“性本善”,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fā)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剛”“塞與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xiàn)出了內(nèi)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tài)。也只有不斷地完善,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讀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圣先賢的智慧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通過誦讀《孟子》我收獲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jīng)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讀《孟子》,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學習。

4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