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有人說:“一本教育雜志,也應當就是一所學校,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有切實、具體的能夠給讀者以啟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務……”而《初中數(shù)學教師》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實用,可讀性強,資料實在,在推動教學改革、傳遞教學信息方面都有獨到之處。
如今,做為一名初中數(shù)學教師,我更加期望能在教學方面得到一些切實具體的幫忙,《初中數(shù)學教師》將怎樣處理教材難點,怎樣設計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案等都為我們想到了。她的教學點評中肯,教案設計新穎,教學隨筆精致。她貼近教改前沿,就是初中數(shù)學教改的沖鋒號。
在轟轟烈烈的教改之風中,《初中數(shù)學教師》宣揚對學生做為“人”的尊重;宣揚對學生生命的喚醒與賞識;宣揚人格平等基礎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們用心靈感受心靈,用生命點燃生命,用智慧開啟智慧。因此,每當我竭盡所能地傳授知識給學生卻看到學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時,我都能從《初中數(shù)學教師》中再次找尋到信心的起點;每當遇到教學中我自我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識時,《初中數(shù)學教師》為我解決了燃眉之急;每當我想在教學上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時,都就是《初中數(shù)學教師》為我導航,讓我有所創(chuàng)想,尋找到教學的“亮點”。閑暇時翻看一下里面的資料,總就是對自我教學的一個充電。學記》曰:“就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明白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就是固教然后知困,學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就是無言的老師,讀書就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比知識更重要的就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徑。教師這天的學習主要不就是記憶超多的知識,而就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明白為何學習?從哪里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yōu)異,他仍然就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于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就是一個致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帶給了充裕的學習資源。
比方法更重要的就是方向。在知識經(jīng)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就應認準自我的人生坐標,找準自我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癡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明白,只有樂學的教師,才能成為樂教的教師;只有教者樂學,才能變成為教者樂教。
國慶七十周年閱兵以后,腦海里一直在回蕩著一個問題,人活一世不過百年,意義何在?
十月十六日,也就是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五十五周年之際,有幸讀到了鄧夫人這部著作,鄧稼先不再是一個課本上“兩彈元勛鄧稼先”冷冰冰的七個字,而是一個鮮活的、如同在我們身邊的、和藹的長者。
日寇侵華,手撕膏藥旗;迫于形式,求學西南聯(lián)大;尊其父囑,學科學以報國;政權腐朽,追逐共產主義之光;遠見卓識,赴國外尋求科學之道;視名利如糞土,學成毅然回國;臨危受命,二十八載,刻苦鉆研,羅布泊一聲驚雷響,世界為之一顫!中華民族自此真正屹立于世界之巔!!
在他眼里,報國從來都不是一句簡簡單單的口號,曾經(jīng)國破家亡的慘狀,時時刻刻印在他的腦海里,一個國家沒有強大的國防,必然受制于人。當接到原子彈的任務時,他便將自己獻給了祖國的核事業(yè),祖國的國防。
在他的一生中,以原子彈、氫彈、中子彈、暫停模擬四個里程碑的貢獻,向中華民族、向祖國獻上了他的忠心:志慮忠純,是他一生真實的寫照;鞠躬盡瘁,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梁。
如鄧稼先接受李鵬副總理獎章的時候所說的那樣:核武器事業(yè)是成千上萬人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的,我只不過做了一部分應該做的工作,只能做一個代表而已。除了鄧稼先,還有一代代人為了祖國的國防事業(yè)前赴后繼,他們有來自全國各地高等學府的精英,也有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普通百姓,他們甘愿做這無名英雄,默默無聞,無私奉獻,蠟炬成灰淚始干。我想如今國泰民安,國富兵強,就是他們存在的意義。“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但我已經(jīng)飛過” 向每一位為祖國前進默默奉獻的前輩們致敬!!!高山仰止
將自己與祖國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是歷史給予的厚遇。
我并不喜歡看人物傳記,然而《鄧稼先》這本書是個例外。
當柔煦的陽光輕盈地灑在略微泛黃的書頁上,漸漸升騰為心中越來越濃的溫暖時;當書中每一個跳動的字眼準確無誤地命中我內心深處柔軟天地,緩緩彌漫成靈魂里越來越厚的感動時,我知道,我徹底被這本書征服了,或者更確切地說,我完全被鄧稼先這個人物所折服。
拋下唾手可得的名利、令人垂涎的前途,只為一腔愛國熱情便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真的很難———然而,他做到了。
告別妻子與一雙年幼的兒女,隱姓埋名地進入戈壁灘,在惡劣的物質與精神環(huán)境下,仍能義無反顧地奮斗終生,這更難———然而,他也做到了。
面對家人遭受苦難與折磨,在內心的掙扎與煎熬中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即使生命即將走向盡頭,心中念念不忘、時時牽掛的仍是祖國,這是難上加難———然而,他都做到了。
鄧稼先,這位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將自己的智慧,個人的幸福乃至生命,都毫無保留地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yè),就這樣兢兢業(yè)業(yè)、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奮斗了整整28年。
魯迅先生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fā)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蔽覀兪亲鎳赣H的兒女,在黨的關心和呵護下,我們正茁壯成長。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但是鄧稼先身上那股濃厚而強烈的愛國熱忱,那種為祖國奉獻一切,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卻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褪色。這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與高尚情操。
其實,如今我們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yè),加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我們要牢記黨的教誨,提高自身素質,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把自己培養(yǎng)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用熱血來復蘇母親的生機,用生命來煥發(fā)母親青春的光彩,就像舒婷詩中寫的那樣———祖國啊我是你十億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你以傷痕累累的乳房喂養(yǎng)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東方的那輪旭日冉冉升起,朝陽的紅暈渲染了那片沉寂灰暗的天空,天幕漸漸拉開,萬物復蘇,萬象更新,前進的腳步仍在繼續(xù)……
今天,我讀到了《鄧稼先》這篇文章,讀完之后,心里對鄧稼先爺爺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許多,讓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鄧稼先爺爺?shù)墓鈽s事跡:50年代的中國是一個很被別人瞧不起的國家,它沒有偉大的科學成就,科技也得不到發(fā)展。然而,一些留學知識分子的回國,使中國的命運得到了根本的轉折,正是他們,挺直了中國的脊梁。鄧稼先就是這些留學生之一,當時他聽說中國的科技狀況,放棄了博士學位,決心回國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中國的兒女,是炎黃的子孫!他回到中國,參加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鄧稼先不怕困難,經(jīng)常帶領工作人員到前線工作。他親自到黃沙滿天的戈壁取樣本,還冒著被輻射到的危險監(jiān)制原子彈。終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了!隨后,鄧稼先又以驚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氫彈、東方紅衛(wèi)星。
我們拋開鄧稼先爺爺?shù)墓诓徽f,就只說他對祖國的這份愛,他的愛國精神,也是使大家驚嘆的。鄧稼先爺爺放棄了在國外留學當博士的機會,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生活,還要受很多的苦,這值得嗎?對于鄧稼先爺爺來說,我想這答案是肯定的:值得!因為他是為了祖國而放棄的,為了祖國,為了報效祖國,一切都值得,只要能為祖國的發(fā)展盡自己的一份力,吃再多的苦,放棄再多東西,都是值得的。正是因為鄧稼先爺爺對祖國的愛,為祖國爭光的這份心,還有他不懈的努力,才研究出屬于中國自己的原子武器、核武器。
鄧稼先爺爺?shù)墓谑遣豢赡绲模膼蹏母且覀儗W習的。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永遠把自己的祖國放在第一位,為了祖國而努力奮斗,因為這是我們的祖國母親,是給予我們美好生活的祖國母親。我們要從現(xiàn)在開始努力學習,爭取也想鄧稼先爺爺一樣去外國留學,等學成之后,一定要回到祖國,盡自己微薄的一份力。不求能名垂千古,只求報效祖國母親,祖國母親的強大,是所有的國人最大的心愿!
鄧稼先爺爺,我一定要以您為榜樣,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報效祖國為己任。您是所有中國人的驕傲、是所有中國人的榜樣。您雖然去世了,可是卻一定會名垂千古、永垂不朽!
近代云南的歷史上,有一文一武的兩所學校,都非常著名,“文”指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武”指云南陸軍講武堂。前者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后者培養(yǎng)一大批杰出的軍事家、革命家。昆明的精神就留存于這一文一武的兩所學校,它們曾是熱血青年的“革命熔爐”與“文化圣地”。
在這個陽光燦爛的上午,我和支部的其他同學來到了昆明的革命圣地——西南聯(lián)大即現(xiàn)在的云南師范大學,它是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聯(lián)合而成。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發(fā)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當年的聯(lián)大,可謂大師云集,八年間,前后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王力等300余人, 學生有8000人,畢業(yè)生3343人。
西南聯(lián)大存在的時間不滿9年,就讀學生不過八千,而且條件簡陋,生活艱苦,但卻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人才,其中包括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三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6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朱光亞、鄧稼先、王希季,近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在科學、教育、新聞、出版、工程技術、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有不少西南聯(lián)大校友成為業(yè)務和政治骨干。
西南聯(lián)大不僅大師云集,在教學和科研上成績卓著,蔚為學術重鎮(zhèn)、人才搖籃,而且是當時“倒孔(祥熙)”運動和“一二·一”運動的發(fā)起者和策源地,在愛國民主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民主堡壘”。有不少校友參加革命斗爭,成為各級領導干部,有的已進入國家領導人的行列,并有近30位校友在抗日戰(zhàn)爭和革命斗爭中犧牲,成為烈士。西南聯(lián)大不僅在中國教育史上,而且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站在這個寂靜校園,我陷入沉思,我知道目前的云南師大與西南聯(lián)大幾乎無精神上的關聯(lián),因為中國大學的精神已死。西南聯(lián)大是個不朽的傳奇!我們來此不是不僅是懷念,也是悼念!
告別師大,我們按計劃邁進了翠湖旁邊云南陸軍講武堂,這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軍事院校,開辦于1909年。原系清朝為編練新式陸軍,加強邊防而設
的一所軍事學校,建立時與天津講武堂和奉天講武堂并稱三大講武堂,并成為后來黃埔軍校重要教官基地。陽光下,這幢米黃色磚木結構的四合院的二層建筑熠熠發(fā)光。望著中間這空蕩蕩的操場,我仿佛看到了蔡鍔,看到了朱德,看到了那個時代最熱血的青年,在這里操槍弄炮彈,謀劃中華的未來。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云南陸軍講武堂改為云南陸軍講武學校。以云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干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zhàn)爭中戰(zhàn)績輝煌,故學校聲譽日隆,威名遠揚。鄰省甚至鄰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來昆明報考求學。
這所百年軍校走出了中國的三軍總司令朱德元帥,還走出了越南、朝鮮兩國的三軍總司令,他們是越南的武元甲大將,朝鮮的次帥崔庸健大將。原緬邦最高軍事委員會主席吳奈溫將軍也畢業(yè)于這所百年軍校。此外,從這里還走出了兩位總理,一位是講武堂校長李根源,曾任“國民政府總理”,另一位是韓國復國后的首任總理李范奭。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歷史的硝煙雖然早已散盡,但革命烈士的英勇壯烈仍透過漫長的歲月,散發(fā)出強烈的令人敬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