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可以幫助你記住書中的重點內(nèi)容,特別是那些你認為重要的、有啟發(fā)性的、或者你感興趣的內(nèi)容。這里分享一些圍城讀書筆記和感悟下載,供大家寫圍城讀書筆記和感悟參考。
合上書本的最后一頁,久久不能忘懷,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并沒有意味著終結(jié),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著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讀完《圍城》后,總是感覺心中有種莫名的壓抑??偸歉杏X有種難受的感覺,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種虛偽,軟弱,優(yōu)柔寡斷的氣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圍城中的方鴻漸一樣。終日碌碌無為,消耗家中的錢財,浪費別人的機會,欺騙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們本人卻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恥。太多的人活在自我封閉的區(qū)間中,躲在一邊不問世事,他們只明白為了自我的飯碗而努力,卻對水深火熱的廣大人民而無動于衷,身為讀書人,作為當時中國思想最為開放?理解最先進的理論學習的一部分人,他們還僅僅如此,那其他思想還處于封建中的更廣大人民還有出頭之日嗎?作為國家最優(yōu)秀的人,就就應負擔起自身的職責。既然連出國留學的這些人都麻木成這樣,那整個中國社會就被外國的殖民統(tǒng)治思想所包圍一樣,躲在那堅固圍城下的一群麻木的人。他們都是那個社會中悲哀的人。一群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兩次提到過“圍城”。一次是透過蘇小姐說出來的:“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鴻漸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在本書中,作者所展示的圍城現(xiàn)象主要是婚姻和職業(yè),以此證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這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問題。方鴻漸就在不停地進城出城,這似乎多少說明了人總有一種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復。這也帶給人些許對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圍城,人的經(jīng)歷也是圍城……這一堵堵城墻將一個人牢牢地圍住,制約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使他演繹出一幕幕的悲喜劇。也使他終究成為一個被堵在城墻之中的鱉。一個只有生命卻無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我,我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學校吧,我是城內(nèi)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過去的記憶,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盼著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十幾年前的我一樣。這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們十幾年后才放我們出來,不,就應說出去,然后,我們再滿懷期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人生,圍城,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
《圍城》是我上高一的時候借的書,那時候班主任還是語文老師,我還沒想好到底是學文還是學理。那時候并不太了解錢鐘書,只覺得封面好看,借來就一直放著,偶爾翻兩頁看看。
看了什么也不記得了,只記得生平第一次被老師當眾辱罵,我哭得很兇,剩下的半個學期都在自暴自棄。唯一的念頭就是不想在理科班待下去了。那時候看了幾頁《蘇菲的世界》,就以為哲學是自己畢生所愛。學文科就能學哲學,學文科就能逃避理化生,學文科就能逃避所有的嘲笑。那時候?qū)W文科這個念頭就成了我唯一的向往。
后來我真如愿讀了文科,才覺得文科也不過如此,每天重復枯燥的知識點和答題技巧,日子長得望不到邊。完全沒有我心心念念的所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真有一種待在圍城之中,想逃又逃不出去的無奈。
如今五年過去了,我終于能夠好好坐下來讀一讀《圍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文學天賦實在有限,足足半月有余,也只是略微領略到了一些中文之美。直到現(xiàn)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才隱隱明白,原來自己也不過是錢老先生筆下的“城中人”,像迫切渴望成長一樣渴望被理解、被認同,渴望證明自己。等到漸漸長大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曾經(jīng)向往乃至崇拜的價值,其實也不值一提。
“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出去,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人無論如何掙扎都逃脫不了被束縛的命運。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是場悲劇,盡頭是衰老,或者更遠,是死亡。造成悲劇的原因呢,是方鴻漸的軟弱,是孫柔嘉的算計,是兩家人的迂腐,是人的虛偽,是婚姻的欺騙性,是因為,揭開了面具,大家一樣丑陋。
圍城里的每一個人,都戴著面具,像女人臉上擦的脂粉,男人面上的油光,粉飾出太平,而底下藏著的暗涌則永遠捉摸不透。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生存,事實與實干從來都不真正重要。一個人只需要恭維便可以一直快樂地活著,一個人只需要聰明地恭維該恭維的人,便可以獲得如魚得水的資本。蘇文紈和曹元朗事實上是絕配,遠比愛慕她的趙辛楣與她傾心的方鴻漸來的般配。兩人都是沉醉在這虛偽的應酬堆積起的世界里無法自拔的人,互相吹捧,互不戳破,豈不樂哉?
方鴻漸是軟弱的代名詞。若他不軟弱,面對蘇文紈的步步柔情的緊逼能直起腰板拒絕而不只是背后下定決心,見了面又淪陷,也不至于賠了名聲,折了唐曉芙;若他不軟弱,面對高松年的欺負能硬起聲來反抗而不只是背地里咬牙切齒,也不至于落得狼狽離開;若他面對孫柔嘉的溫柔陷阱與威脅能堅決抵制,而不只是屈從后再后悔,也不至于走進婚姻的墳墓;若他面對庸俗而迂腐的家人,能堅決而果敢地選擇對立,也不至于讓婚姻步步陷入泥沼。方鴻漸的軟弱,藏在面具下,孫柔嘉沒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愿欺騙自己,以為這面具能戴一輩子。
孫柔嘉是個小女人,即使她讀過大學,在多數(shù)人看來也知書達理,可結(jié)婚后,梳起發(fā)髻,身為人婦,終究也成為了眾多滿腹怨念的婦女中普通的一員。計較著丈夫的一言一行,心里絞著小小的.委屈不依不饒。孫柔嘉的不寬宏大量、不通情達理、不溫柔大方,藏在面具下,方鴻漸沒看到,或是看到了而情愿欺騙自己,以為這面具能戴一輩子。
面具終究被婚姻扯下,被生活里的雞毛蒜皮撕碎,而慢了的鐘當當?shù)財[著,只能記下無限的爭吵與可笑的悲傷。
別相信所有美好的表面,揭開了面具,大家一樣丑陋。
印象中,好象有人說:“《圍城》什么都有,就是沒有小說!”。對于什么是小說,怎樣稱得上是小說,我不敢置喙?被譽為現(xiàn)代文學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已在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小說,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說對了,說《圍城》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小說,一般都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可并不是所有的小說都能給人啟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但《圍城》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tài)。我真的很驚詫,驚詫于作者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tài)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
《圍城》全都是生活中種種細節(jié),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和逼真。文中對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著筆很少,所謂的歷史容量,時代風云只是點到為止,一筆帶過,我卻覺得這正是本書的成功處,因為它不以特定社會下的典型人物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態(tài)。我敢說,象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董斜川的附庸風雅,曹元朗的庸俗無聊,褚慎明的欺世盜名,孫柔嘉的胸府心計,鮑小姐的輕浮膚淺,李梅亭的厚顏無恥,高松年的老謀心,這一類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還會有;至于“文化沙龍”的無聊,三閭路上的奇聞逸事,學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灘上的稻梁謀,大家庭內(nèi)的口舌是非,無不這樣真實,又這般深刻。
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他的圍城,我也會成為她的圍城?
讀到方鴻漸聽到孫柔嘉姑母背著他講一些話時,意識到接下來的吵鬧刺耳,我實在熬不過去,深深睡了下去直到第二天晚上才繼續(xù)故事,卻沒想到錢先生將故事戛然而止,容我試想,故事的后來,方鴻漸慢慢被潛意識中的自己逼迫著尋找孫小姐,求得原諒,兩人吵吵鬧鬧,愛意若有若無的度過一生,或是他一心記掛唐小姐,不曾有過的勇氣占據(jù)了他,白月光貌似也緊握在手中;可故事的故事,還是停在了那個大吵過后的夜晚,楊絳先生說,錢老寫圍城時是他本癡人的狀態(tài),有人說,圍城的真義一定要最后沉在唐小姐身上才極好,要我說,如若錢老有一點點他考究學者的樣貌,要有多少人像我一般不再偏好方鴻漸更不再偏愛唐小姐,沒有這些偏,那故事又如何存在。
讀完圍城,我的內(nèi)心實在是恐懼的要命,恐懼婚姻的圍城圍住我,恐懼錯過那個唐小姐,恐懼婚前端莊的女人也會惡語相向,恐懼自己也不復自己,前半程我還浸在錢老天下月色只有三分的浪漫中難以自拔,后半程卻在不斷唏噓方孫之間的爭吵中難尋自我;可當圍著的城池愈來愈厚,你我又當在城中為何物,我想彼時你我也是他人之城,甚于圍我之城罷了
有些人,總是不太相信愛情,可當它真的來臨那天,相信我你要張開雙臂,用盡全力去擁抱,如果,我也會的唐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