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guān)《發(fā)條橙》讀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讀完這本書,我的大腦中浮現(xiàn)出一幅奇妙的景象——一個又一個的上了發(fā)條的橙子扭動著,汁液飛濺,腐臭甜膩的味道四散。這非常的荒誕無稽,但荒誕正是對這本書的最好詮釋。
很多人對這本書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我想,我的看法是最奇特的,主角亞歷克斯,一個熱愛古典的青少年,操著獨特的語言,拿著兇器,和朋友們?yōu)榉亲鞔?。這很荒誕,一個如此年輕的人是不可能做出如此兇惡歹毒的事情,他們搶劫,強奸,欺負老人,可以說是無惡不作。這事實上是一種夸大,夸大了青少年在他們?nèi)松悦5臅r期對于世界的看法。
亞歷克斯愛好著古典音樂,但是他的愛好不被世界接受。這種現(xiàn)象在他入獄后達到了極點,他入獄后接受手術(shù),使他成為一個不能做壞事的人,雖然過程痛苦萬分,但是就連他本人也贊同手術(shù)的結(jié)果——當然,是在手術(shù)之前。手術(shù)非常成功,他不能再做壞事了,這表明了一個道理,即使一個人,他不反抗世界,不彰顯自己的個性,他也能夠渾渾噩噩的活下去。
但是亞歷克斯驚恐的發(fā)現(xiàn),他的古典音樂也被多有了,手術(shù)后的他不能再聽古典音樂了。他意識到,他的命運和《命運》都被奪走了。他選擇了自殺,但是沒有死。
不過我們親愛的亞歷克斯小兄弟最后交了好運,被政客利用的他被變回了那個可以欣賞貝多芬,又可以無惡不作的惡棍。這又表明,一個孩子只需要成為大人要求他成為的就行了。 在亞歷克斯再次上街準備做壞事的時候,卻碰到了他已經(jīng)結(jié)婚的曾經(jīng)的朋友。他的朋友只告訴他“大家都長大了”。只是亞歷克斯不愿意面對現(xiàn)實。
《發(fā)條橙》曲折離奇,荒誕無稽的故事其實就是在講述亞歷克斯的青春,一個反抗世界最終屈服的青春,一段會讓他后悔的記憶。在書的結(jié)尾,亞歷克斯終于要面對人生。但是什么是人生?與其思考這些,還不如把一切交給自己的本心。
下面該玩點什么花樣呢?他管這叫人生。
論情色暴力鏡頭在《發(fā)條橙》中的恰當使用
作為一部藝術(shù)電影,《發(fā)條橙》無疑是成功的,無論是在主題上的創(chuàng)新以及鏡頭語言的運用,都給人以最深刻的印象??赐觌娪爸竽X海里最常浮現(xiàn)的便是Alex那只假睫毛所覆蓋的眼睛和白色袖口上醒目的眼珠,但是除了那些已經(jīng)被人們談?wù)摿藷o數(shù)遍的電影主題以外。今天我想討論的是這部電影對色情以及暴力鏡頭的恰當使用,這些鏡頭每一個都能夠起到自己獨特的作用,并且不會讓觀眾產(chǎn)生異樣或者出戲的感覺,這我覺得是這部電影最令我喜愛的部分之一。
影片當中運用了大量的情色鏡頭,很多電影對情色鏡頭的使用不恰當導致情色鏡頭成為了這些電影的賣點。但是我覺得在一部藝術(shù)電影當中,情色鏡頭的使用有時候是必須的,但這些鏡頭的使用卻是需要超高技巧的。使用的不恰當或者過度地渲染會導致觀眾看完這部電影之后對性產(chǎn)生一種由內(nèi)而發(fā)的厭惡感,例如《感官世界》和《羅馬帝國艷情史》對性的赤裸描寫讓人看完之后會產(chǎn)生一種不舒適的惡心感。另一種使用的不恰當則在于導演運用了大量唯美或者令人感到像看一部成人電影的情色鏡頭,這樣的鏡頭會使觀眾跳脫出電影情節(jié)之外仿佛在看一部成人電影而不是一部藝術(shù)電影中的情色鏡頭,這樣的使用我覺得也是失敗的一種表現(xiàn)。
而在本部電影中,有多個情色暴力的鏡頭出現(xiàn),但每一個鏡頭或者情節(jié)都不會讓人產(chǎn)生上述我說過的不舒適或者跳戲到成人電影的感覺。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兩點。第一點就是這些鏡頭合理和位置放置以及鏡頭中讓人無法移開耳朵的臺詞詩其不會成為這一段情節(jié)你所看到的唯一的事情。例如在開頭對流浪漢的打罵以及主角一行人去到作者家中進行搶劫和強奸。在這兩段情節(jié)中,第一段表現(xiàn)了Alex一行人的天性,而且在前面Alex的自述中已經(jīng)可以預想到,所以這段流浪漢被打罵的情節(jié)并不會讓你感覺到不適而且恰當?shù)乇憩F(xiàn)出電影需要營造出的一種混亂的世界觀。第二段中大量的精美而且扣人心弦的臺詞其實才是最精彩的部分,兩人之間的對話讓你的注意力集中在這里,而那些剪褲子和強奸的鏡頭起到的完全是烘托臺詞和劇情的作用,你的注意力不會完全集中在這些鏡頭上,反而這些鏡頭讓你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劇情和精彩的臺詞本身上面。
第二點我覺得就是這些鏡頭的戲劇性的表現(xiàn)形式讓你讓你不會因為他們的出現(xiàn)而覺得驚訝或者意外。也不會因為這些鏡頭而感受到任何的不適,因為他們戲劇性的表現(xiàn)形式讓你從內(nèi)心中感受到這是在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故事,你自然就不會覺得這些鏡頭讓你會有不適或者異樣的感覺。在開頭兩幫年輕人斗毆的前半段,是一堆人將要去強奸一個少女,但是導演巧妙的將這段戲放到了一個破爛的戲院的舞臺中央,無論是臺詞的戲劇化以及那束只有舞臺上才會出現(xiàn)的燈光都讓你覺得這是一部劇,而不是人生。在前半段還有主角Alex和兩個女的在他家中的鏡頭,導演在這里恰當?shù)剡\用了延時攝影的方法,加快了節(jié)奏,并且配上了符合節(jié)奏的音樂讓你會將注意力集中到這段情節(jié)的節(jié)奏和動感中,而且脫穿的動作其實才是這段戲的重點,那些滾床單的鏡頭反而只是一種點綴。
先說,我是沒看過電影的。對“發(fā)條橙”的印象最早來源于大學時代,某個“奇怪”的學弟用電影的封面做微信頭像。來龍去脈很模糊了,但由于他的“奇怪”,使我對發(fā)條橙產(chǎn)生了興趣,在心里種草,覺得等有時間,一定要看看。
這一等就是十年。
現(xiàn)在讀完《發(fā)條橙》的給我的震撼并不大,里面有各種反烏托邦作品的影子,只是作者加入了一些自由的無政府主義者的反面細分,討論了政治的虛無,功利主義和自由至上主義都不是生活的出路,和我剛讀完的《公正》里面康德、羅爾斯的“有基于理性的選擇權(quán)時,才是完整的人”的觀點相呼應(yīng);也讓我想起《第三帝國的到來》里那脆與當時的社會混亂之影射,算是對上個月讀的內(nèi)容內(nèi)化有幫助,從這方面講,讀這本小說恰如其時。
但為何不是更早讀呢,嗯?
2009年,新聞學專業(yè)的我,當時正在激情滿滿地搞著“校園電視臺”。創(chuàng)臺的提議是院系老師提出的,想播報一下學校新聞、豐富同學校園生活。創(chuàng)始人學長挑中了當時看起來很活躍的我,電視臺按照校方建議取名叫:“萌芽”。但到了第二年我接管之后,萌芽開始走向了歧路——與校方逐漸脫軌。內(nèi)容逐漸天馬行空、不關(guān)注校方所謂的擋癥和學術(shù),更關(guān)注電影音樂和校園八卦,甚至錄制了類似《康熙來了》那種“底線”略低的綜藝節(jié)目,以至于多次被學校禁播?,F(xiàn)在回想起來,我整個人從態(tài)度到行為上都是典型的反叛少年,那時候,反叛是一種迷人的事情。
學弟2010年入學,比我小一屆。帶著熱情加入“萌芽”,我能發(fā)現(xiàn)他略顯木訥的表情背后有著不同的思考,難以名狀,只是覺得氣質(zhì)符合我臺,就收了進來。上學期間不能說有多親近,但多少和諧。
畢業(yè)后學弟來到深圳實習,我推薦進了我們欄目,他還是那個內(nèi)向、不善于表達的他,而我已經(jīng)自詡深諳職場了,那個階段看他,倒沒多么喜歡了,只是覺得他是個不適應(yīng)社會、不善于處理職場關(guān)系的“問題青年”,還在單獨吃飯的時候?qū)χ笾v特講他應(yīng)該如何轉(zhuǎn)變、如何適應(yīng)這個“正常”的社會,那是2014年左右的事情了。
今天讀完發(fā)條橙,第一時間就是打開了學弟的朋友圈,并不意外地發(fā)現(xiàn),他是朋友圈里為數(shù)不多稱得上有趣的人,熱愛旅行、攝影、文學影音,對世界有著自己的理解,他不是異類,他才是那個情感豐富、認真生活、探尋意義的正常人,是那個不遠被早早擰上發(fā)條的橙子,看上去沒有其他橙子表皮光亮合群,是因為他把力氣用來擺脫發(fā)條,而不是保養(yǎng)橙皮罷了。比較起來,我青春里的叛逆就像無根野草,不知道在反叛什么,沒有理論基礎(chǔ)亦無訴求,單純想酷而已,相形見絀了。
在書店里不規(guī)則摞起的層層書海中,我為《發(fā)條橙》溫和的封面所吸引,潛意識以為這是一本用溫和清新的筆調(diào)講述心靈故事以啟迪人生的勵志小說,因此翻開第一頁書中乍然出現(xiàn)的粗暴語言和暴力情節(jié)令我大惑不解,更加好奇書名的由來。直到書的末尾,我方才明白“發(fā)條橙”的含義與作者的用心。像鮮橙一般新鮮多汁、色彩鮮亮,刻畫的是充滿活力與繽紛生活的青少年群體,而這樣一個個靈動的個體在某種社會環(huán)境下,卻似被機械地擰上了發(fā)條,不由自己得被一種強大的外界力量所操縱,讓擁有自我意志力的人們心生無力感,這種隱喻形象且深刻。
書籍分了兩個時間段看完,前半部分,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述青少年團伙犯罪的場景,讓我對這類暴力有了真實且深入的了解。主人公小艾利克斯酷愛暴力、同時也熱愛音樂,白日學校里的課業(yè)、社會中按部就班的生活令他感到無趣、煩悶,并嗤之以鼻,夜晚方是他的時刻。他同他的伙伴們們偷盜搶劫、欺凌弱者,從暴力中感到樂趣與意義。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存在我不太能理解,似乎施暴帶來的樂趣遠遠漫過了心中的道德感,久而久之道德感便被驅(qū)逐到了意識中的一個角落,再不拋頭露面。
終于一天,艾利克斯犯罪入獄,但他并沒有如人所想的在獄中懺悔、接受改造,而是變本加厲、對暴力欺凌更加不屑,他認為這才是生活原貌。于是在作者筆下,他將要接受一種治療改造,短短兩周的時間將會使他脫胎換骨、如沐新生。我們的主人公此時沉浸在兩周治療結(jié)束后即將獲得自由、繼續(xù)作惡報復的快樂想象中。可是,到底是什么樣的治療讓治療教導師心中都負疚不已?
在后半部分的閱讀中,我得以窺見這種治療手法的真貌。它甚至比額葉切除手術(shù)更殘忍,主人公被強制觀看了兩周的極端暴力電影,通過感官刺激直接引起人體健康組織對逆向破壞的深度反應(yīng),通過對暴力感的強烈神經(jīng)反射引發(fā)的身體極度不適,使人不能自主選擇善惡,只能屈從于身體反應(yīng)。這種方式摧毀了艾利克斯的道德選擇權(quán),如果說切除額葉使人喪失性格、喪失意識如同行尸走肉,那么這種療法便是使人在清醒意識之下忍受折磨與痛苦、從而強迫行為和意識屈從于身體,更無人道可言。盡管他們從此將不再犯罪,但與此同時也被剝奪了正常生活甚至存活的能力。一旦他的意識里產(chǎn)生沖動與感情,條件反射便會導致他痛苦,他也只能忍受欺凌、直至結(jié)束生命。
這應(yīng)該便是如作者所述,文章中延伸出的國家暴力對個人暴力的介入,前者似乎更為機械殘酷且不可逆轉(zhuǎn)。
書的最后一章,艾利克斯痊愈又進入了看似無休止的暴力行為中,然而突然某一時刻,艾利克斯突然長大,開始產(chǎn)生了對青少年暴力的厭倦感,是厭倦感結(jié)束了暴力,還是伴道德感的增強結(jié)束了暴力,留給我延續(xù)的思考。成長,是一種神奇的轉(zhuǎn)變。
后記:梳理完整本書后,我終于覺得游離的思維片段不那么凌亂了,頭腦也從脹痛中清晰出來,相信關(guān)于這本所帶來的哲思還將繼續(xù)下去。
說實話,我不是很理解當今人們閱讀的解讀膚淺化,寫暴力,你就只能看到暴力,寫色情,你就只能看到色情。
事實上,《發(fā)條橙》中的暴力因素是完全為作品主題服務(wù)的。作者把這個未成年的男孩塑造成了一個超級壞蛋,并且并不打算為他申訴:他父母善良,受優(yōu)秀教育,個人又聰明,還熱愛聽古典音樂,他的暴力因子是埋在他骨子里的',而非外界的潛移默化。這好像是在向我們強調(diào),這個人就是個壞蛋,是他天性如此,或者是因為他年輕造成的毀壞愿望無處發(fā)泄。(在這里我認為后者有辯護之嫌,作者似乎對青少年的犯罪顯得太寬容。不過也可能是因為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精神狀況正處于空虛之際吧,這不能歸咎在孩子身上。)這就為后來的哲學思考拓寬了更深的意義——一個極端的例子,在幾乎沒有原諒理由的極惡下,將它強行改造成善就是對的嗎?
如果一上來就寫主人公被改造的過程,他被審判的過程,而不去渲染他的暴力、他的大惡,我想作品的深刻性會大打折扣,正如作者所說,最寬容的讀者都會不滿。正是前面的描述讓我們意識到亞歷克斯是多么的無所不為,多么壞的一個超級惡棍,他的思想又有多么無可救藥。而這,讓選擇變得更加困難。他是個壞蛋,是否能違背他的意愿讓他成為一個好的不能再好的人?
也就是,極大違背了自由意志的體制,即使能保證安定、和諧,這樣的體制到底有意義嗎?我們面對著一個極其荒誕的選擇:一個窮兇極惡的罪犯,我們是殺了他,還是將他改造成“被迫”無害的合法公民?是否后者比前者更為過分呢?伯吉斯則向傳達了這樣一種觀念,即使是罪犯,政府也不能干預他們思想的自由,道德選擇的權(quán)利比被對社會穩(wěn)定有利的善良更重要。
我們不禁想:我們是否可以用惡對待別人的方式來對待惡人?我們憑什么有這樣的權(quán)力?善的意義何在?如果沒有選擇的前提,善是否就毫無意義?用辯證的范疇思考,正是惡使善成為善,沒有惡的存在,善也不再是善。這二者沒有一個可以脫離對方而獨立存在。我與作者的觀點是一樣的。
這意味著,即使冒著動亂的危險,即使那些人有可能危害更多的人,我們也不可以剝奪他們的自由意志和選擇權(quán)利,我們不能將機械的道德理論套用在活的機體上。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不是在保護人類的大多數(shù),而是將整個人類推向了屈辱的高臺,在這里,人類的自由意志不值一提。這樣的強制選擇否定了道德選擇和自由存在的價值,取而代之的,在這套理論里更為重要的是安全、和諧、穩(wěn)定。但自由,尤其是思想自由恰恰是人類活著的理由??梢哉f,這是人類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