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作文5篇

| 陳惠21147

無意中,看到《追尋生命的意義》一書。它靜靜的擺在書店書架的最角落,想起可以買來送給剛剛參加高考的表弟,沒有花哨的封面,沒有精心的設計,很適合閑暇時候慢慢品讀。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關于《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作文5篇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1

書中處處流露著他真實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

1、意志和精神是任何抉擇的根本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人無時不刻不在做出抉擇。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于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上說,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是環(huán)境因素使然。環(huán)境只能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任何人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么樣的子。

2、痛苦存在的意義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斗爭中,他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舍,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3、追尋生命的意義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復,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 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zhàn),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么。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2

自高中開始,我便時常思索,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是困于一方小小的天地,埋頭苦讀,然后收獲一個滿意的答復,進入另一個平臺,繼續(xù)兩眼不聞窗外事,如此下去,終此一生嗎?太消極了。也太片面了。所以這絕對不應該,也不會是生命的意義。有太多、太多的人為了那一紙的前途變得冷漠。因我也是如此:要清心寡欲,結果真的實現了。我曾是那么愛笑一個孩子啊。就算已經歷時一年多,那一場的虐心虐肺卻似乎仍然歷歷在目。多個月來的夢境仍是考不完的試,寫不完的卷子。很多次我自以為已經走出那個困境,卻驚恐地發(fā)現自己離噩夢不過是他人不經意的一句話的距離。所以,我是滿懷著一種絕望的、無所謂的、甚至是嘲諷的心情捧起這本書的。

我沒想到,這部書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竟然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幸存者。不過,他很快解釋,本書僅討論的是小集中營內的人和事,并不涉及發(fā)生了大屠殺的那個世界著名的大集中營。不過它顯然已經引起了我的閱讀興趣。我一邊迫不及待地讀下去,一邊為集中營里所發(fā)生的感到不忍心。作者以一名受害人的視角,事無巨細地記錄著他們所受到的迫害:“無用”的人將被送去煤氣室燒死;上繳所有隨身物品,留作紀念的獎牌、只完成了一半的科學手稿——甚至于毛發(fā),也一寸不留;靠著一點點可憐的面包熬過一整天;冬日里腳水腫得穿不下鞋子,只得脫了鞋繼續(xù)趕路,結果腳趾凍得失去知覺……他們每日里膽戰(zhàn)心驚地過著沒有希望的生活,不知親人是否還幸存,不知自己的生命又能堅持到哪一刻。

最令我揪心的是,文章似乎并不總是記錄酷刑。人們將希望寄托于宗教,在非人的折磨下漸漸學會苦中作樂。于是我便眼睜睜地看著人們在苦難之中掙扎。我想,是什么支持著這些人活下去呢?畢竟,除了身體上受到虐待,精神上的侮辱和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更是難以言喻吧。那些納粹黨人不把受害者們看作人,只當是天地間的一個物件而已,手指隨意一指便決定了這些“東西”的生死!作者將集中營中的俘虜的心路歷程歸納為三個階段。剛入營時,他們震驚不已:奧斯維辛!接著,由于沒日沒夜的精神剝削,他們由驚駭到視若無睹。最后,有幸存活下來的人,他們有一天終于重獲自由,卻未迎來預想之中的'狂喜。待他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卻再也見不到那個應該給他開門的那個人了……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3

《追尋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是精神醫(yī)學家、心理醫(yī)生、猶太人,二戰(zhàn)時期被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出獄后他根據獄中經歷,總結出一套意義療法,用于治愈神經官能癥,效果很好。

一:作者沒有用大量筆墨放在奧斯維辛的酷刑、苛責及死亡,而是通過幾個事例說明了獄中生活的殘酷與磨難。

獄中經常進行的“換營”,病弱及無力工作的俘虜被淘汰送往煤氣間或火葬場,淘汰的方法是全體俘虜群毆或分隊格斗,想想都覺得血腥;俘虜沒有名字,只有編號,這編號就刺在皮膚上,或繡在衣褲上,在換營隊伍即將離去時,如果有可能,每個人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弄到另一個“號碼”來代替他加入換營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這些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之前基本都是社會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這屠宰場一樣的集中營里,人被剝奪了尊嚴,道德就成為最沒用的東西,每個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盡可能活下去,為此不惜采取各種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為只會發(fā)生在文明的社會,文明的社會會催生文明的行為,惟愿世界越來越美好。

二.什么樣的人能活著走出集中營呢?

作者說他們中的精英都沒能挺過奧斯維辛的磨難。活下來的是三類人:

第一類就是“酷覇”們。一般來說,這些人是俘虜中最殘暴的人,由納粹警衛(wèi)挑選出來或者他們毛遂自薦,他們的個性恰恰適合擔當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們還會被刷下來,因此他們格外賣力,打起人來,比納粹警衛(wèi)還狠。因效忠納粹,他們在獄中的待遇格外好,成為俘虜們羨慕的對象,只是不知道出獄后這些人境況如何。記得幾年前看過《朗讀者》,女主角因做過納粹看守而受審,估計“酷覇”們后來的日子并不好過。人真的不能為了一時一事的'好處,做喪盡天良的事情。

第二類存活下來的人是那些為了生存毫無顧忌,或偷或搶,甚至不惜出賣朋友以自保的俘虜,因為唯如此才能活下來。這或許解釋了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談論獄中的經歷,因為不堪回首,因為再也不能接受過去的自己,沒有那段經歷的人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就連這本書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慮到真實性才是其最大的價值,作者才鼓起勇氣,公開陳述他的信念。

第三類人是像作者一樣,盡快認清現實,適應環(huán)境而僥幸生存下來的人,如作者所言,帶有很大的運氣成分。為了讓納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會被送往煤氣間,他每天用玻璃刮臉,腰桿挺直,以使自己看起來氣色良好,完全能勝任工作;作者還利用自己心理醫(yī)生的特長幫助酷覇,分析他在愛情和婚姻上的難題,提出治療建議,以此博得酷覇的關照,躲過了幾次被送往煤氣間的厄運;就餐時還能得到豌豆湯,得以度過了黑暗無光、忍饑挨餓的日子。

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夾縫中,仍能攻破縫隙,露頭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4

最近讀了一本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寫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感觸頗深。他以自身在集中營里的悲慘經歷,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關押在集中營里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也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huán)境中能生存下來,而有些人為什么又放棄生命!集中營里毫無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時刻都在死亡的邊緣,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就會面臨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并且飽受各種折磨的讓人痛不欲生的集中營里,選擇放棄生命的不占少數,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活著!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活著,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佛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yī)生,每當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覺特別好。他想活著,哪怕集中營里的生活再痛苦,當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多想一直這樣沉浸在里邊,更不舍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著,只為現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的時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對話,他愛著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著也一樣在牽掛著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著離開集中營。

活著,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么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著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對于一個樂觀的人來說,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著。

而如今生活在這個浮躁世界的我們,就真的明白我們?yōu)槭裁椿钪鴨?就真的去思考過生命的意義嗎?

或許,當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想起兒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會覺得特別美好;想起每次離家時爸爸媽媽的叮囑,回家時他們高興的樣子,心里總是特別的溫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談理想時候的情景,對未來總是有那么多期待。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許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或許生命的意義就是這么簡單,或許人本來就是這么簡單,或許這個世界也不復雜!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才會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存在于生活過程本身!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5

《追尋生命的意義》全書第一部分,主要是作者在納粹集中營的所見所聞。那里,沒有道德倫理,沒有行為準則,沒有人情教化,只有痛苦、疾病和死亡。想象一下,漫天飛雪中,無數的人赤著腳帶著鐐銬,日復一日的做著繁重的苦工,沒有食物,沒有溫暖,沒有希望。在閱讀的過程中,相信每個讀者都敬佩著作者的偉大,那是一種什么樣的心境,才能在重重白色恐怖的迷霧中,找到拯救大眾的方法。

全書第二部分,是作者的“意義療法”的概述,作者從生命的意義這個高度,闡述了生命的意義、愛的意義、苦難的意義和“意義療法”的內容。很難以置信的是,這些都是在作者目睹了自己的雙親、哥哥和妻子被送進煤氣間離開人世后,結合自身的理論知識和思考得到的成果。那是一種什么樣的苦難,在經歷了人世間最為慘絕人寰的打擊和飽受饑寒凌虐的現狀中,以一種睿智和飽含憐憫的目光審視世人。后人多將弗蘭克爾博士的研究成果和大師弗洛伊德相比較,兩位大師都是專注于精神官能癥的性質及治療。弗蘭克爾博士的見解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它并不排斥弗洛伊德的成果,反而以其學術貢獻作為學說的架構基礎。

在通讀這篇短小的“巨著”后,我第一時間想起了《活著》。在福貴老年的時候,也許很多讀者也是充滿好奇,他的生存的意義和精神支柱是什么。成年后短短二十年間,福貴的人生歷程真可謂是由高點一直向下落,直到落入谷底,看不到任何反彈的跡象。人生僅有的溫情被生活一次次的撕碎,什么樣的勇氣能讓他再次提起家珍,提起鳳霞和有慶,還有那小小的苦根,最后在夕陽中,牽著同樣年邁的老黃牛慢慢離去。我一直認為,福貴的內心其實早死了,活著的只是一具皮囊,不再有溫度,不再有思想,不再有痛感。我不知道意義療法是否可以對福貴有幫助。意義療法的觀點認為,人的生命,由生理、心理和精神三個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整合的整體。生理需求的滿足使人活著,心理需求的滿足使人快樂,精神需求的滿足使人有價值感。這樣看來,福貴三個方面都不會再得到滿足,而意義療法是否可以幫助那個可憐的老人呢。

不過,不管怎么樣,意義療法都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在實際的治療中,將各種療法根據病人自身的情況相結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個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作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地去幫助人們追尋他們生命的意義。這一點值得讓人尊敬和學習,我想,這也是作者生命的意義吧。


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