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哈羅德”接到好友“奎妮”的來信時,他仿佛才覺察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存在。他手里捏著信紙,有如攥著一根細線,而線的那頭是遙遠的往事。時間早已成了“嘀嗒”聲,沒有了具體的意義。生命已然只剩下呼吸,每天都重復著同樣是頻率。沉悶,枯燥,乏味的生活,讓這個家失去了原有的溫馨,也讓他陷入深深的苦悶。
“哈羅德”開始給“奎妮”寫回信,并決定去看她,有時走路也是一種修行。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并不是你能看到的唯一的事物。他一邊走一邊給“奎妮”寫信,寫他的所見所聞,寫他們年輕的時光?!肮_德”邊走邊回憶著,自己曾經懊惱的、痛苦的都是那么珍貴。值得珍惜的、愛護的又都無法挽回。他開始一點一點的反思,婚姻、家庭、愛他的妻子,一輩子付與家庭的那個人,他有多久沒有擁抱她?他開始給妻子寫“明信片”,雖然只是寥寥數(shù)語,他也能感覺得到她看到時的笑容。
“哈羅德”越走越輕松,雖然鞋子已經破的磨壞了腳,有時也會被大雨淋得濕漉漉,那一塊小小的面包常常支撐不起疲憊的身體,但他卻感受到了靈魂的愉悅。他不再需要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是來自心靈的自我救贖!“奎妮”在病床上,撫摸著他的來信,分享著這一切,等待著他的出現(xiàn)。
一個人的朝圣,最初不知怎么接觸到這本書的,或許是朝圣這樣的詞語吸引了我,在我看來,朝圣,是神圣的,是難以親近的,它為什么會出現(xiàn)在一本書的名字中?直到看完整本書才明白。
這本書花了我兩段時間,開始時已快臨近期末,醫(yī)學生的魔鬼考試月,一切都向考試看齊,所以我只是看了一部分,考試完又想玩,又要過年走親戚,以至于這本書的戰(zhàn)線拉的太長,新學期,熬了幾個夜,終于看完了。
哈羅德的朝圣,在我腦海里就像放電影,他一路走,我跟著全程腦補。一邊看,一邊疑惑著,朝圣,真的是朝圣嗎?我看不然吧,或許換成探望?拜訪?…………更為貼切。但當我看到結尾,才知道,哈羅德去療養(yǎng)院看奎妮可以用拜訪、探望之類的詞,而哈羅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內心選擇卻足以用朝圣了,因為只有朝圣,才能找到最真的自己。
哈羅德不顧妻子的反對,選擇步行去見奎妮,我覺得可能當初哈羅德也是腦子一熱,因為我發(fā)現(xiàn)一開始哈羅德總愛想起一些事兒。走著走著,離成功越來越近時,哈羅德卻想放棄了,真的很怪,堅持了那么久,就要放棄?!也許是太累了,也許是不知見到奎妮說些什么,也許是那群隨行者們搗的鬼,真的,那群隨行者就像社會上的多數(shù)人的一個縮影,在他們看來,朝圣只是一次愉快的交易,簡單行走的背后是名與利。幸運的是,哈羅德對隨行者的態(tài)度從最初的接受,到包容,再到最后的默默離開,也許,他內心的改變是他還能堅持下去的一大緣由吧。
這篇小說主人公是哈羅德,退休生活暗淡無味,索性說走就走,待得豁然開朗,才覺,原來當初最美好。轉而一想,哈羅德的故事像是在說每個人,彎彎繞繞兜了大半圈,最后又回到了原點,只是這個原點已經變了。
“心靈不在它生活的地方,而在它所愛的地方。”讀英國作家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圣》不禁想起了這句話。想了想,這句話又太過糾結。試著問自己,如果沒有愛呢?忘記曾經愛過呢?又想了想,接著問自己,你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你在生活中,還是生活的旁觀者?于是就進入了哲學的冥想,答案萬千,問題萬千。
哈羅德·弗萊令人羨慕,在夕陽西下的生命里,他終于把人生的角色拋棄活了一回自己。而故事之外的我,還在尋找人生的角色里,哪個是真實的自己。
生活很多時候像一架老水車,吱呀、吱呀的隨流翻轉。人們生活在慣性下,朝九晚五的忙碌著。就算旅游,也很難松弛下來,扶老攜幼,牽妻領夫一路狂奔。所有的歷經,痛苦或者歡樂,都被當成生活天然的,理所應當?shù)拇鸢福樦嬷?。哈羅德·弗萊如果再年輕20歲呢?他會如此不顧一切的“走”出生活,去活一回自己嗎?
讀老頭兒年輕時候的經歷,讀著讀著不禁會心一笑。仿佛一個自己從書中走出來,給你著重演繹曾經自己的乏味。可生活呢就是這樣,誰不乏味呢?或許電影的節(jié)奏才是理想的生活??赡菢踊钪?,心臟可能就會受不了,時間長了會心律不齊。乏味是不是生活的常態(tài)?乏味的幸福?還是幸福的乏味?
揪著心跟著老頭兒的步伐往前走,一個一個的郵箱,生怕那封乏味的信就這樣被投遞出去。當老頭兒上路,又想起路邊蜷縮的老年無家可歸者,直到老頭兒終于不站在別人的視覺看自己,才釋然得輕松下來。雖然老頭破繭的有點晚,可破了。多少人一輩子作繭自縛的活著,臨死也沒明白生活究竟是為了什么。
為了愛,一定是為了愛。當生活中愛變少了,其實心中的那份愛正濃。在遠方,在心的海里,在乏味生活的渴望里,只要有愛,歲月積淀生活發(fā)酵就會濃烈起來。而這濃烈有人共享了,有人把心扒拉扒拉,騰塊地接著發(fā)酵。
生活就是一場朝圣。佛云:放下既是得。可很多時候,我們不嗔不喜不怨不悲的活著是源于麻木,源于活著的.慣性。哪怕大聲的歌一回,竄上墻頭看看院子外面的風景,都會躊躇半天,然后在左顧右盼中坐回到椅子上想象。你的渴望呢?理想呢?心中忽然唱響了一首歌:佛光穿過無邊的蒼涼/有一個聲音幸福安詳/清晨我揮動白云的翅膀/夜晚我匍匐在你的天堂/生靈順從雅魯藏布江流淌/時光在布達拉宮越拉越長……
你、還有我要去哪里?那就上路吧。跟著哈羅德老頭兒的步伐。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完完整整的讀完了這本書,倒不如說這本書陪伴著我,度過了漫長暑假的三分之二。一個人的朝圣,是對信念(對重要的朋友,我能夠走到北里克郡,奎尼就能活下來)的篤行,是對自我意識的感悟,對身邊周圍所有事物的慢條“梳”理。
一開始的哈羅德大概是一種自我懲罰,失去了去生活美麗的追求,也大概是生活趨于平淡的慣性,但是當?shù)弥詈玫呐笥芽?,重病將要離世的時候,哈羅德再也不能平靜,去欺騙自己,他要找到一個出口,不能再這樣下去,所以毅然決然的走出了門口,(簡化了走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哈哈)這是他情感發(fā)展的必然,再然后的插曲就是同行的朝圣者,是對比也是烘托,來告訴我們真正的朝圣的模樣,是誠懇虔誠的沒錯了。到最后的到達,再然后哈羅德與莫琳的感情重燃信心,還有個驚喜就是莫琳與哈羅德都正視了喪子之痛,ta們分開的87天就是開始彼此牽掛原諒的過程,這實在太好了。
文章的語言也是含蓄細膩的非常了,尤其是對景物描寫,細節(jié)的描繪,凸顯的要素非常明確,也更能表達哈羅德等人物的心境狀態(tài),非常喜歡的一本書,謝謝楊老師厚愛的畢業(yè)留念,認真的讀完了一本書。
困囿于家的日子,時間仿佛變得格外漫長。2月的初春時節(jié),春梅初綻,綠樹吐蕊,世界本應是生機勃然的。
隔窗遠眺,看不到什么人,偶爾,馬路上開過一兩臺車。按下暫停鍵的生活,一下子變得緩慢而安靜。
讀書吧,趁時光正好,趁陽光不燥,我告訴自己。于是,《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又一次拿在手中。
這是英國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女士的作品,入圍20__年布克文學獎,感動世界幾十個國家的人們。買回這本書是在三年前,再一次閱讀,跟隨哈羅德的腳步千里跋涉,在哈羅德的世界里,隨他經歷身體和心靈的磨難,穿過很多城市和村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種種經歷后,讀懂人生,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彌補一些生命中的缺憾,完成自我救贖。
在他開始行走之前,哈羅德是什么樣的呢?六十多歲,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年銷售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都沒開。他與妻子生活在鄉(xiāng)間,夫妻疏離二十年,日復一日,過著似乎可以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他笨拙、自卑、木訥、敏感、內向,真的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小人物。這真是一種糟糕的狀態(tài),就像蕓蕓眾生中的我們。直到有一天清晨,他收到二十年不見的老友奎妮的信,奎妮患了癌癥,寫信來告別。震驚、悲痛之下,哈羅德寫了回信,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的人生,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在加油站女孩無意識的鼓勵下,他的心頭似乎生長出一種執(zhí)著的信念,一種信仰的力量。在不斷的行走中,他堅信只要自己能夠堅持走到貝里克郡,癌癥晚期的奎妮就一定能活下來。
這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哈羅德沒有裝備,沒帶行李,也沒帶錢。然而,87天,627英里,他堅持了下來,與他六百多英里旅程并行的,是他穿越時光隧道的一場心靈孤旅。
一路上,哈羅德發(fā)現(xiàn)了以前不曾注意過的生活美景,也憶起了曾經的愛與美好。童年的不幸讓他似乎缺少了一種表達愛的能力,他年輕的兒子戴維頭腦聰明卻思想混亂,最終因抑郁癥自殺;由于兒子的離世,以及生活種種,他與妻子越發(fā)疏離,雖處于同一屋檐下,卻如同生活在兩個世界。而在這一段87天的旅途中,哈羅德想起了與奎妮的友情,與妻子的相見、熱戀、婚姻,再一次喚起曾經的愛與熱情。他痛悔自己沒有承擔好父親的責任,從而對與兒子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心生憐憫,一路照顧。故事的最后,他的老友奎妮用87天的堅守等到哈羅德,帶著一滴淚離開這個世界,內心應該是滿足和平靜的。哈羅德和他的妻子再次牽起對方的手,“兩個身影就這樣拉著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p>
記得書中這樣說:“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的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惫_德原本并不是一個有勇氣、有毅力的人,他不過就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小人物,一路上他有過沮喪、懷疑、退縮,然而他最終完成這上千里的旅途,他的力量,來自于內心的渴望,來自于對朋友的承諾,來自于好心人的善意,或許也來自于對幾十年蹉跎歲月平淡無奇的生活堆積的不滿。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87天的旅途,于哈羅德是一場朝圣之旅,于他的妻子莫琳,又何嘗不是。莫琳獨處的日子里,她一點點再次了解自己的丈夫,再次打開心門,找回曾經的愛意,給哈羅德堅持下去的力量,彌補了夫妻間的裂痕,她交了朋友,修整了花園,敞開窗戶接納陽光,將那些陰暗與悲傷慢慢放下,也完成了一次自我救贖。
跟隨哈羅德的腳步,能夠真實感受到他內心精神世界的成長。這一段行走的旅途,哈羅德從內向、保守、不自信,到后來的陽光、真實、勇敢面對自己,這個過程復雜,卻也簡單,從中,我們能夠看到隱隱約約的自己。這段朝圣之路,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在心里。
想起一句話:“當你知道自己要去何方,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合上書,許久不能走出哈羅德的世界。我回想著自己的生活,沉默不語。當有山壓下來時,我便低了頭,的確是這樣。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或早或晚,或許終要經歷這樣的一段路。哈羅德在行走中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而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在內心迷茫時,獨自一人,靜下來,問問自己要去哪里,然后付諸于行動。當我們懷抱執(zhí)念和勇氣,讓身體與思想都行走在同一條路上,一定能夠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天地!
在決定買下這本書的時候,是書名深深的吸引了我,一個人的朝圣,在我看來是一個人對信仰的追求,從而對心靈的蕩滌,主人公可是一位僧侶或是信教徒,感覺好像他們才能更好的詮釋朝圣這個圣潔的詞語,但其實不然。
故事的起點發(fā)生在英國最南部的一個小鎮(zhèn),而主人公也不是什么僧侶或是信教徒,而是一個普通釀酒廠的退休工人,而所謂的朝圣其實是主人公哈羅德要徒步縱跨整個英格蘭去看望他一位以前的同事,而這位同事也不算是深交。聽上去有點滑稽,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卻要為了做一件如此瘋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林很是不解,難道他們之間真的沒有愛了。故事到了這里也就引發(fā)貫穿全文的一個交點,主人公的家庭關系。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應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卻出現(xiàn)了二十年的隔閡。原因起自小說中一個不曾出現(xiàn)的人物,他們的兒子的戴維。
主人公哈羅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后,先是萬分激動,畢竟幾十年未曾見面了,而后又是萬分悲痛,因為奎妮已經到了癌癥晚期。而面對好友如此突如齊來的問候,哈羅德有點不知所措。在回信過程中,遇到了全書的一個關鍵人物—加油站小女孩。是這個小女孩的故事給了哈羅德啟發(fā),也是這個小女孩的信仰,讓退休后無所事事的哈羅德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渴望。于是哈羅德開始了自己的旅程。畢竟是說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麻煩,沒有足夠的徒步旅行的裝備,導致了身體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礙。不過一路上哈羅德遇到了不少陌生的幫助,起初人們也會覺得他的行為很可笑,但是繼續(xù)堅持下去的結果,卻贏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關心。哈羅德開始喜歡與陌生人交流,從他們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獨,而是一種欣慰。而此時留在家中的莫林,起初的態(tài)度是相當反對,甚至是不相信他能走多遠,伴隨著哈羅德旅程的繼續(xù),這種態(tài)度悄然改變著,并且打破了以往的沉寂,開始互相關心,但是也一直在擔心哈羅德對自己的感情。
在路上哈羅德不斷回憶自己的過往,起初是加油站女孩的啟發(fā)支持著他前行,后來是對奎妮的美好期盼,還有對家人深深的愛。哈羅德回想很多美好的回憶,這讓他開始慢慢了解為什么會和莫林發(fā)展成這種境況和兒子戴維的冷漠。哈羅德開始和陌生人交流,漸漸的,哈羅德事跡在新聞和報紙上開始散播,一個民族英雄就要誕生了。人們把他這種行為表述成了對于社會的一種朝圣。慢慢的,開始有人加入了這次旅程,人數(shù)越來越多。才找到感覺的哈羅德,被人群包圍著,步伐卻漸漸慢下來,發(fā)覺這似乎已經不是他的初衷,在他猶豫離不離開人群的時候,這些追隨者卻已經離他而去,先人一步的到達了貝里克。在這期間,莫林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來到了哈羅德的身邊,可是沒有說服他回家,也沒有說服自己留下來。但是此時他對哈羅德的感情也經回到了從前,只是這幾十年的隔閡還一時沒能消除。還有一個疙瘩沒有在內心深處解除。
在離開人群的日子里,哈羅德徹底失去了方向,身心疲憊到了極點。他想放棄,想回家,回到莫林身邊,而此時莫林卻支持他繼續(xù)走下去,因為希望就在眼前了。哈羅德掛斷電話后,繼續(xù)行走著。因為先行者的到達,也帶走了所有的關注,一路上哈羅德開始了真正的孤獨。咬緊牙關硬撐到了里貝克。而此時家中莫林正在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加油站的小女孩。女孩一直在反省自己,是自己誤導了哈羅德,可是也讓莫林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原來這多年的隔閡是因為自己太思念已經去世二十年兒子戴維。他把戴維的死怪罪于哈羅德,可是最終才明白怪罪的應該是自己。于是他前往里貝克,去看望哈羅德。
此時的哈羅德正在里貝克的療養(yǎng)院里探望著奎妮,奎妮真的堅持下來,等到了哈羅德,可是卻不能在與哈羅德用言語溝通了??莸木硾r觸目驚心,可是哈羅德還是相信他能看見,能聽見,今天他所做的一切??葑叩暮馨察o,像一個孩子一樣。哈羅德和莫林見面了,兩人沒有了以前的隔閡,更像是初見的時候。一場歷時八十七天的旅程,讓兩個人重新又走到了一起,安度晚年。
對于這篇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介紹似乎很長了,可是真正讀完后,似乎每一篇的內容,每一天的行程都牽動著你的心。
在這部暖人心脾的著作中,哈羅德的行為實在讓欽佩,讀著讀著就會消除起初的不理解。
揪心的行程,對于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來說是相當困難的,而這份困難卻戰(zhàn)勝不了幾十年那份朋友之間的信任和依托。沒有比這還純真的友情了,沒有比這還偉大的友誼了。而對于哈羅德自身而言,這的確是一種挑戰(zhàn),一種對人生的挑戰(zhàn),是對自己妻子,對自己家庭的挑戰(zhàn),對社會的挑戰(zhàn)。他最終站到了最后,而給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對奎妮的愿望,還有就是自己的妻子開始的反對和最后的支持。莫林連自己也不敢相信哈羅德能完成這樣一種壯舉,一直相信他會突然某一天因為堅持不下去回來,因為他了解自己的丈夫??伤€是被自己的丈夫感動了,沒有等到他回來,就已經發(fā)現(xiàn)沒有丈夫的存在,自己是那么的不堪。即使兩個人沒有什么交集,但是一但分開的時候,所有以前的情愫都會迸發(fā)出來,包圍著她,侵吞著她。所以愛不是相濡以沫,是一輩子的相守。
一個沒有出現(xiàn)的人物,卻貫穿著整個小說。不可不謂作者的心思細膩,一路上的行程,不光是主人工事物的鑒賞,更是主人公人生的回憶。主人公兒子已經去世的事實在接近終點的時候才撥開云霧,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筆者的這番思路,故事既有坎坷,一路上行走的危險及心理的崩潰,也有溫暖,主人公寄下的明信片,買下的小禮物,和妻子的通話,還有那初衷的激動和結尾的平靜,相得益彰,怎么能不吸引讀者的興趣。
很有沒有這種平靜的感覺,感覺自己正在注視著哈羅德的整個旅程。在遇到麻煩時,自己也會跟著緊張,遇到開心的事,自己也會跟著開心。朝圣的一路上,自己像是也走在路上,在路上看見了主人公那種堅韌不拔的品質,也看到了友情的高貴,也看到了親情的偉大,蕩滌一個人的心靈。朝圣是一個人的一種向往,更是一種期盼。不是說走在路上的.才是朝圣,一只腳總是會邁在另一腳的前面,心路上的境遇才是真正的旅程。沒有向往,沒有期盼的道路上,我們重復的只是動作,而到達的目的地可能還是在原地。真正的朝圣應該是放任自己的心靈,找到真正的棲息后,才開始的所作為,才開始的心智的成熟。
一個人怎么樣去朝圣,隨心走在路上,向往和期盼就給我們指明方向。
平淡的退休生活被一封書信激起了波瀾,想要回信卻始終覺得語言太過貧瘠,在寄信的路上,總以為一封信的分量太輕,還應該做得更多一點。猶豫間就這樣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在某一個瞬間下定決心要走路去看望老友,用這種帶著某種宗教意味的方式為老友祈福。
剛開始除了腳上的水泡一切都還順利,隨著越走越遠,一樁樁往事浮現(xiàn),哈羅德的狀態(tài)波瀾起伏,有時受困于母親的拋棄,有時受路人的鼓舞,有時苦于與莫琳關系的惡化、兒子的疏離,有時又被大自然所震撼,當朝圣的故事被報道引來一群追隨者,他從最開始的感恩到后來的無所適從,最終離開了朝圣者們獨自行走,他的朝圣之路也是一個內心的旅程,不斷回憶不斷懺悔不斷釋懷。故事的高潮是在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這段路程完全不像哈羅德曾經想象的那樣,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他完全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許多路,是他整個旅途中最痛苦黑暗的時刻,這讓我很困惑,不明白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當謎底揭曉時不禁為作者的奇思贊嘆,原來當他原諒了母親的拋棄、諒解了莫琳的疏離、知道了奎尼的等待,戴維的死卻讓他深深自責無法自拔,他意識到自己這樣走路根本于事無補瀕臨絕望而選擇了放棄。最終是莫琳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堅持走到了終點,雖然奎尼并未因他的行為而得到救治,但是哈羅德、莫琳與奎尼都得到了救贖,死者安息,生者釋懷。
看書過程中有個很大感觸,作者的語言總讓人感同身受,“星星一顆接一顆在夜空中刺出亮點,漸濃的夜幕開始戰(zhàn)栗”、“路旁的櫻桃樹站在厚厚的一裙花云里,一陣風吹過,便散下一地五彩的糖果紙”、“一層厚厚的烏云灰壓壓地蓋住天地,一場又一場的豪雨幾乎要將所有東西的顏色輪廓都打掉”等等,描繪細膩豐富,伴著哈羅德的情緒一起跌宕起伏。
“哈羅德途經兩位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女士,一個腳踩踏板車頭戴花哨棒球帽的小男孩,三個遛狗的男人,一個徒步旅行者”這段描述讓我想起了曾經的2次深夜的徒步,一次是13年的夏天花了2個小時35分鐘走了12。5公里,當時在空間里還留下了記錄“有清風無朗月,路遇小狗三兩只,納涼人家七八處,吃哈密瓜的父女一對,酒席擺了三攤,腳崴了四次”,竟有如此相似的描述暗覺有趣。另一次是19年五月半夜11點多暴走7公里,好像都沒有特別的理由,興致到了說走就走。但是走路的時候,隔離了手機、隔離了世界,只有天空、道路、路燈和我,偶爾微風拂面,不去想身后的繁瑣明天的未知,只有當下,只想著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不失為一個放空與暫停的好方法。
就像書里寫的那樣,當一個人與熟悉的生活疏離,成為一個過客,陌生的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