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牛虻讀書心得

| 吉智0

有關(guān)牛虻讀書心得篇1

當(dāng)我看完《牛虻》的最終一行字時,我怔住了。這個黯然銷魂的故事,使我深深觸動。主人公亞瑟和蒙泰里尼最終都喪生了,原因不一樣,但都讓我受益匪淺,也有不一樣的'見解。

亞瑟,當(dāng)我剛翻開這本書時,他給人一種弱小怕事的印象。他是依靠他的教師---蒙泰里尼而生活的。讀到第三章時,突然出現(xiàn)了牛虻,一開始我還不明白這個人是誰,因為他身上有很多傷,他是個堅強,勇敢的人。沒想到他就是亞瑟。在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出一個革命者為了自我堅定的信念,而不屈不撓,勇敢奮斗的精神。他在一次行動中,掩護其他人,但最終不幸被捕。牛虻被敵人打了六槍,但他被擊中每一槍時,都沒有屈服,還在諷刺他們,牛虻對于犧牲表現(xiàn)出從容不迫,永遠堅持意大利能獨立的思想態(tài)度,使我油然而生一種敬佩的感受。

牛虻這種執(zhí)著、勇敢、頑強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值得我們贊嘆與學(xué)習(xí)。讓“牛虻精神”永遠成為我們的目標(biāo)吧!

蒙泰里尼,他是個盡責(zé)的教師,也是個忠實的神甫。我并不是十分認同他,因為他的行為與決擇無法使我覺得他是個慈愛的父親。

蒙泰里尼面臨牛虻給他的決擇,孩子與上帝之間,他無情地選擇了上帝。他的選擇給亞瑟帶來了多大的傷害??!我想,他的選擇我不認同。雖然紅衣主教選擇上帝理所應(yīng)當(dāng),上帝在教徒眼里注定是慈悲的,任何人都能在他面前懺悔。但要明白上帝并不真的存在,他無法改變蒙泰里尼兒子牛虻的命運,他無法改變這一切。蒙泰里尼的忠心耿耿是好,可是這也說明了在他眼里僅有上帝。最終,牛虻死了這本不應(yīng)當(dāng)是他的結(jié)局。神甫不該這么對待兒子,他選擇上帝,但上帝沒有給他好的回報。他就這么痛苦地離開了人世。我想,我也期望,這個結(jié)局,使蒙泰里尼醒悟:上帝永遠代替不了他最寶貴的親人。

“一只小牛虻,不管生與死,終日飛上天,時時樂悠悠”期望牛虻能歡樂,也感激他使我感受到了人生中的“真、善、美”。

有關(guān)牛虻讀書心得篇2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面對《牛虻》作了高度評價,保爾就是被書中的英雄形象所打動,在以后的艱苦戰(zhàn)斗和建設(shè)中才有如此非人的意志力和執(zhí)著的追求。

懷著好奇心,看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后,我就馬上捧起了《牛虻》,很快就被主人公的遭遇所吸引了,盡管離當(dāng)時的背景很遙遠,但是女作家細膩的筆觸卻將當(dāng)時的情景展現(xiàn)的十分生動。說真的,其實我對當(dāng)時的政治并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小說對人物的生動塑造卻深深地打動了我。從一開始在神甫細心栽培下的貴公子形象,亞瑟與神甫充滿著深情的談話以及緊接其后的旅行,都讓我們感受到了當(dāng)時主人公的快樂與純真。同父異母的兩個哥哥和嫂子對他很冷漠排斥,母親的去世,卻造就了他的敏感與脆弱??墒敲鎸π滤枷?,他又充滿了無比的熱情。在敵人的嚴刑拷打前,他毅然堅持保守著秘密。這所有的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堅強的勇敢的青年,然而命運卻要進一步地磨礪他,當(dāng)他得知自己原本深深敬仰的神甫竟然是自己的親生父親時,當(dāng)他知道神甫為了宗教竟然拋棄他,千方百計地想要守住這個秘密時,他憤然地將十字架敲碎在地,從此流浪天涯,成了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

在五年的極其艱苦的流浪生活中,他經(jīng)受到了地獄般的折磨,但同時也成了一個堅毅的,冷酷的"牛虻"。他無時無刻不在用犀利地筆桿抨擊虛偽的教會和政府,盡管他的語言充滿著嘲諷與譏笑,但他卻用真誠與堅強得到了很多人的欽佩,他對革命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面對痛苦時的超乎常人的承受力,更是讓我們看到了一顆高尚的靈魂,尤其是在他被槍決的那一刻,依舊不斷地嘲諷著教士和軍官,甚至當(dāng)士兵們因為尊敬他而不愿意向他開槍時,他竟鎮(zhèn)定自若地"教"他們,當(dāng)鮮血布滿整個臉龐,當(dāng)他被好幾顆子彈打的再也站不起來時,他仍然高昂著頭顱,向神甫喊出最后的不屈,那一瞬間,我的眼前仿佛真的出現(xiàn)了這樣一位鋼鐵戰(zhàn)士,我不禁深深地為他的英雄氣概動容?,F(xiàn)在我終于明白了保爾之所以會被牛虻的精神所感召,也終于明白了這部小說能對中國的幾代青年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無論我活著,或是我死了,我都將是一只,快樂的飛虻!"這是牛虻小時侯喜歡的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寫照。然而小說的意義在于,它不僅僅是為我們塑造了這樣一位英雄形象,更提出了一個深刻的人生問題--人應(yīng)該如何活著?人應(yīng)該為著真理與信仰而活,為著真理與信仰去不斷地追求,能忍受住各種痛苦與不幸,光明磊落,坦蕩真誠,敢愛敢恨,我想這就是我看《牛虻》獲得的一點感受吧。

有關(guān)牛虻讀書心得篇3

愛爾蘭女作家埃莉伏尼契1897年出版小說《牛虻》。第一次看這本書是高中的時候,也是極少數(shù)選擇讀第二遍的書,因為在第一遍讀的時候震撼到一塌糊涂,以及一直覺得這本書給自己的影響很深,所以近期又決定再讀一遍。當(dāng)然兩遍的感覺完全不一樣,再次跟著情節(jié)走一遍也讓第一次閱讀的感受逐漸浮現(xiàn)出來。

書中情節(jié)以牛虻的成長為主線,最開始年輕的亞瑟接觸到一些思想的啟示,卻被懺悔神父誘導(dǎo)說出后,遭到背叛被捕,這次背叛給了亞瑟人生一個重大的轉(zhuǎn)折點,并非僅僅是卡爾迪神父的出賣,還有自己身世,蒙泰里尼,以及最后的瓊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基本上就是被現(xiàn)實生存的世界所背叛和拋棄。亞瑟選擇欺騙眾人的方式離開家,去了南美。到達南美后亞瑟經(jīng)歷了什么,文中并沒有具體描述,只是以后期亞瑟身體和心靈上所受到的創(chuàng)傷一次次的回憶呈現(xiàn),斷斷續(xù)續(xù)的拼湊,也讓人大致可以勾勒出一個富家公子到達一個陌生卻并不友好的環(huán)境中為了生存而做出的種種改變;經(jīng)歷了常人所不知的苦難和掙扎的亞瑟已經(jīng)不再是曾經(jīng)的亞瑟,成長為牛虻的他開始參與到自己的堅持之中,他變成旁人眼中奇怪而神秘的人。

他的不為別人所理解的毅力和堅持,他的諷刺和犀利,不過都是經(jīng)歷之后對于這個世界的睥睨。書籍依然可以做多種解讀,牛虻對生父蒙泰里尼的恨那么徹底,然而若不是心里還有一絲愛,又怎么會第二次被捕,他的舉動莫不可以看作是復(fù)仇,然而人性的復(fù)雜性又讓他沒有辦法活得那么徹底。震撼于他頑強而不可知的毅力,也感慨于歲月所賦予人成長的復(fù)雜性。

牛虻第二次入獄后的種種表現(xiàn)是文章的高潮和亮點,也是讓人印象最深的部分,曾經(jīng)或許也是被這部分所打動,才會對這本書念念不忘吧。

有關(guān)牛虻讀書心得篇4

“不管我活著,還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歡樂地飛來飛去。”

合上小說《牛虻》,我已是淚水漣漣。我被這本外國名著深深打動了。回顧牛虻的一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條波濤洶涌的大江,它闖過淺灘和激流,浪花撞擊在礁石上,奔騰著,跳躍著,又義無反顧地向大海奔去。

從打開小說的第一頁起,我就不由自主地被這浪潮所席卷,欲罷不能。我深深震撼于這驚心動魄的故事。即使淪落到拖著殘廢的身軀在甘蔗園賣苦力,甚至當(dāng)一名雜耍戲團的小丑,牛虻始終沒有放棄追求,我的耳邊回響起亞瑟堅定的話語:“獻身于意大利,幫她從奴役和苦難中解放出來!”

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著他重新站起來,用殘廢的手握起筆,對準一切虛偽外表下的丑惡靈魂,毫不留情地抨擊和鞭撻;也正是這崇高的信念,支持他“懷著簡便的心境,就像是一個放假回家的學(xué)童”一樣走進刑場,昂首應(yīng)對烏黑的槍口。牛虻,是真正的勇士。

人不能沒有獨立的精神,失去了精神,人就不能成為真正的人,在這世界上就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是精神的支柱,崇高得如同一盞指路明燈,賦予人無窮的精神力量。這股精神力量鼓舞人直面人生,勇敢承受生活的各種艱難困苦,也使人以更加超脫的態(tài)度看待生與死。

小說的封面上寫著: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名著。今日,我以第四代人的眼光來讀這本小說,依然有強烈的共鳴:任何人,任何社會,任何時代都需要這股精神力量。如今,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迎接我們的是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僅有擁有堅強意志和獨立精神的人,才能走在時代的最前端。精神的浩氣長存,即使相隔百年,依然能夠感受到那深深的震撼力。小說《牛虻》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是永恒的,它將繼續(xù)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杜r怠返墓适赂嬖V我們:逃避現(xiàn)實,與世無爭是懦夫的表現(xiàn);直面人生,義無反顧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有關(guān)牛虻讀書心得篇5

前兩天和朋友一起爬完山吃飯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就聊到書了,然后大力說他最喜歡的書就是《牛虻》,對他影響很大,讓我不由得肅然起敬。這書倒是知道的,大概了解一些梗概,但是并沒有拜讀過。當(dāng)年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里面有提到過保爾·柯察金曾經(jīng)受過牛虻的影響。

因為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所以就沒有怎么出門。我覺得下雨天和小說更配,于是便尋了《牛虻》來讀。

作者是位女性,難怪筆觸能那么的細膩與優(yōu)美了。對場景描寫簡直就是浪漫又多情。在她的筆下“一只微微抖動著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潤濕的微風(fēng)中飄蕩,就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銀色蒲公英”,薔薇花在閑靜的白云底下垂著頭做著好夢,湖水在靠岸的鵝卵石中間喃喃低語。

這本小說很多人都從中感受到了革命的力量,可我卻感覺它更像是一個兒子為了奪回父親的愛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男主人公是神父的私生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富裕但是卻知道他母親不光彩過去的家庭,導(dǎo)致很凄涼很敏感。最后在母親死后不久知道了真相,制造跳河假死之后偷渡到南美,過了5年非人生活之后被探險家?guī)Щ貧W洲,從此投入革命反對教皇的統(tǒng)治。

很多人認為他是因為被神父欺騙而選擇報復(fù)??晌矣X得他應(yīng)該是感覺自己的父親在還沒見到自己降臨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jīng)拋棄自己了。為了自己的信仰、地位。

而后一系列的活動都是為了奪回父親的愛,因為橫在他們之間的就是虛空的上帝。所以他恨它,在18歲離開家時一錘一錘砸碎釘著耶穌的十字像時,就已經(jīng)不可饒恕了。

當(dāng)然,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219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