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出伏時間:8月20日,星期日,農(nóng)歷七月初五。
1、不能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fā)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fā)心血管疾病。
2、不能虛實不分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
3、不能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4、不能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是補品中的良劑,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chǎn)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癥等老年常見病、多發(fā)病的病因。
5、不能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
6、不能重“進”輕“出”
養(yǎng)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yǎng)”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7、不能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fā)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yǎng)平衡。
8、不能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tǒng)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一般情況下出伏以后不會感到炎熱,出伏代表出了伏天,氣溫逐漸降低,暑氣也暫時告一段落,天氣會越來越?jīng)鏊?,并且還會感受到一絲的秋意,不過在南方一些地區(qū),在處暑的尾聲中,還會感受到高溫天氣,也就是傳說中的秋老虎。
出伏代表秋季的到來,天氣開始逐漸變得涼爽,尤其是在早晨以及傍晚時溫度差較高,能夠感受一絲絲的涼意,但是個別地區(qū)在中午的時候,還會感受到炎熱,過大的溫度差導致人容易感冒,需要隨時攜帶披肩,防止受風。
出伏之后天氣涼爽,人的食欲感也逐漸恢復,此時正是進補的好時機,多吃一些高蛋白的食物以及維生素含量較多的蔬菜以及水果,能夠彌補“苦夏”后身體的損失,增強體力,為越冬最好準備。
多吃堿性食物
出伏容易秋乏,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堿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chǎn)生的酸性物質,有助于消除疲勞。蔬菜是堿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產(chǎn)生的酸性物質,消除疲勞。
多食用酸味食物
多食用酸味食物,不但能夠補益肝氣收斂肺氣,而且多半還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增進食欲等作用!
多攝入滋陰潤燥食物
秋季燥字當先,所以秋季養(yǎng)生一定要注意養(yǎng)陰防燥,這時要多吃一些清心潤燥的食物來消除秋燥。
出伏時間為入伏后的30天或40天,每年入伏時間沒有固定的日期,可按照夏至三庚的口訣進行計算,也就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初伏時間為10天,中伏時間為10或20天,末伏則是10天,每年三伏天在7~8月份之間,通??删S持1個月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