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教學計劃格式

| 子東0

六年級教學計劃格式篇1

一、指導思想:

以音樂音樂審美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不同的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發(fā)展學生的發(fā)明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

二、學生情況分析:

我擔任六年級六個班的音樂教學工作,六年級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不好,識譜能力也較弱,不能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兩聲部的合唱,對歌曲的聲音統(tǒng)一、音準節(jié)奏的掌握還存在一定問題。針對學生喜歡流行音樂的現象,和時研究學生音樂學習心理,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增強音樂教育實效性。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歌曲、讀譜知識、綜合訓練、欣賞、選用教材和鄉(xiāng)土教材。

本冊教材共有歌曲七首,補充歌曲四首,其中中國民歌一首,外國民歌一首。

綜合訓練以多聲部發(fā)聲練習與創(chuàng)編旋律練習為主,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與創(chuàng)作能力。

欣賞曲目共有七首,著重訓練學生的分析音樂作品的能力,并能用自身喜愛的形式表示出來。

器樂訓練以豎笛吹奏練習為主,能夠準確表示音樂作品中的力度、速度、情緒等的變化。

四、教學目標:

1、思想教育。

引導學生熱愛民族、民間音樂,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教育學生做共產主義接班人;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了解一些西方音樂文化,提高音樂修養(yǎng)。

2、審美教育。

用熱烈而又歡快的情緒,輕松、柔美、富有彈性的聲音來表示歌曲,通過欣賞,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以和欣賞和感受美的能力。

3、技能訓練。

培養(yǎng)學生的豎笛吹奏能力,會自身看譜,讀懂力度、速度等音樂符號,用豎笛表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編旋律,并為自身創(chuàng)編的旋律配上歌詞,用豎笛或其他形式表示出來,使學生的發(fā)明能力得到發(fā)展。

五、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形式的發(fā)聲練習曲和二聲部練習曲來提高演唱技巧和合唱水平,使學生更好的表示歌曲;感受樂曲的速度、力度、強弱的變化,分辨并表示感受到的音樂情緒,同時受到思想教育。

六、教學難點:

通過節(jié)奏、扮演,力度、速度、吹奏等訓練,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音樂表示力。

七、工作措施:

(1)總結經驗。認真?zhèn)湔n,認真學習音樂教學大綱,全面了解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2)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溢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zhàn)性以和扮演性。最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課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積極參與組里的教研活動,多聽同行老師的課,吸取他們的優(yōu)點,不時提高自身的業(yè)務和教學能力。

(4)積極地使用現代化的電教設備,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5)密切聯系學生,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法,使學生能夠充沛發(fā)展。經常征求學生對老師的意見,不時改進教法,提高教學效果,爭取大面積的豐收。

(6)積極和其他學科溝通,積極研究學科整合,響應新課標要求。

八、教學進度布置:

1、青春放歌--------------------------------------------------四課時

2、亞洲弦歌--------------------------------------------------四課時

六年級教學計劃格式篇2

一、指導思想

國家《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提倡任務型教學模式,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和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強調學生能用英語做事情。

二、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有其自身生長與發(fā)育的規(guī)律,在學習方面也是一樣,這一階段學生活潑、好動、對事物的認知大多來自于感性認識。鑒于學生在身心發(fā)展方面的特殊性,應注重課堂學習的趣味性與實效性。通過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善于探求知識的天性,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變要學為樂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持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此外,學生在兩年的英語學習中,有了一定的英語學習基礎,但鑒于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狀況,加大對后進生的轉化力度,因材施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三、教材與課程標準執(zhí)行情況分析:

該教材是外研社依據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在充分調研和科研論證基礎上,與英國著名教育出版機構共同推出的中國第一套中小學英語教材。本教材(供三年級起使用)第七冊是供小學六年級上學期使用的一套教材。全書共分為十一個模塊,內含一個期末復習模塊,每個模塊分為兩個單元。一般情況下,第一模塊呈現本單元所學習的語言內容,第二單元提供若干任務型練習,包括一首歌謠或小詩。歌謠的學習,主要有三個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語感和節(jié)奏感。

2、提高發(fā)音正確性。

3、通過這些英語國家兒童所熟知的歌謠,介紹一定的西方文化。

四、教育教學目標與任務:

1、教育教學目標:

①注重課堂學習的趣味性與實效性。通過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善于探求知識的天性,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學習中活動,變要學為樂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保持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

②學習以前學習過的語法結構、技能等,并將學習根據圖片獨立的寫出完整的語句;

③進一步復習語音,學習語句和語篇中的語音表達。

④要求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課本呈現的句型。

2、教學任務:實現及格率達到80%以上,優(yōu)秀率20%有備而來四位一體”,即話題、語境、結構、功能相結合。抓住話題,聯系語境,確定語法結構,明確語法功能(交際功能)。要重視語法知識對于培養(yǎng)語言運用功能的基礎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課堂上一定要有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語境中輕松學英語。

③加強交際用語教學。用英語進行交際是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在教學語言功能項目時,要盡量避免格式化,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能力,要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應變能力。

④進一步培養(yǎng)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英語教學的又一重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在于平時。教師在平時講解閱讀理解題時,應著力幫助學生分析語言材料,而不是核對答案。

⑤大力加強對新課程、新標準的學習和研究。讓學生的英語課程學習,既是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fā)思維能力、發(fā)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過程。

⑥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重視對學生認真讀書的指導,重視閱讀與習作的有機結合,正確處理讀與寫的關系,打好學生起步階段的習作基礎。

⑦教會學生進行課外資料收集。使學生在資料收集過程中,做好課內外知識遷移與學習。

3、認真批改作業(yè)。布置作業(yè)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同時對學生的作業(yè)批改及時、認真,分析并記錄學生的作業(yè)情況,將他們在作業(yè)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并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課后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后,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后進生的輔導力度。對于后進生,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是充滿樂趣的。使學習成為他們自我意識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再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技能。并認真細致地做好查漏補缺工作。

六年級教學計劃格式篇3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六年級科學教學計劃。培養(yǎng)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chuàng)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

三、學習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xù)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yǎng)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閱資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工作計劃《六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fā)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yǎng)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fā)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于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設計和制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并設計和制造自己的“橋梁”,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系及其原因,并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并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材內容簡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1課。

第一單元機械和工具本單元介紹了常用工具杠桿、輪軸、滑輪、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尤其是結合常用工具和實驗器材設置了許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探究活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掌握各類機械和工具的特點和作用。

第二單元形狀和結構本單元介紹了各種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狀和結構及其特點,從實驗材料的選取到各種不同的設計都能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第三單元熱和燃燒本單元結合熱和燃燒之間的特征讓學生探索熱和燃燒之間的聯系及其相關問題,并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四單元能量本單元介紹了電能、水的三態(tài)變化、太陽能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學生掌握自然界中的物質可以相互轉化,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自然規(guī)律,使學生養(yǎng)成愛護大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五、基本措施:

1、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制作活動。

六、教學進度

第一周第一單元第1、2課

第二周第3、4課

第三周第5、6課

第四周第7、8課

第五周第二單元第1、2課

第六周第3、4課

第七周第5、6課

第八周第7、8課

第九周第三單元第1、2課

第十周第3、4課

第十一周第5、6課

第十二周第7、8課

第十三周第四單元第1、2課

第十四周第3、4課

第十五周第5、6課

第十六周第7課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期末復習

第十九周《六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六年級教學計劃格式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為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啟蒙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宗旨。

二、學生情況的分析:

本期本人擔任六年級C209和C210兩班的科學教學工作。總的來說,兩個班的學生都很喜歡上科學課,上課發(fā)言積極,特別喜歡實驗操作、制作比賽和室外實踐活動。兩個班比較,C210班的學生在準備材料、完成作業(yè)方面更認真,而C209班的學生思維敏捷,課堂紀律雖欠佳但常有驚人之語。

三、本冊教材分析:

1、教學的總目標

A、科學探究

●根據已有知識和經驗,能運用歸納、演繹等方法進行推.和判斷,能將推.判斷的思維過程轉化成語言并能有條.地敘述。能夠及時修訂、完善自己的假設和計劃,比較熟練地掌握對比實驗的設計方法并能用于實踐,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模擬實驗、設計并制作簡單的科學模型和科技作品。

B、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chuàng)新,樂于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的,節(jié)約能源,保護環(huán)境,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C、科學知識

●初步了解生物與環(huán)境、營養(yǎng)與健康、地表變化、月球表面、能量的表現形式與轉化的有關知識。

2、教材內容概述和學習方法

本冊教材以“生存和環(huán)境”為主題,以訓練學生推.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為重點,編排了“生物與環(huán)境”、“營養(yǎng)與健康”、“地表變化的奧秘”、“能量”、“月球”5個主題單元和1個綜合單元,一共有22課、61個活動。其中,“生命世界”有2個單元、7課書;“物質世界”有1個單元、5課書;“地球與宇宙”有2個單元、8課書。每個單元的主要內容是:

(1)“生物與環(huán)境”—— 此單元包括“一棵頑強的小樹”、“從‘南橘北枳’說起”、“走進池塘”、“假如大樹都倒下”4課書,主要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生物的生存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實驗、觀察、調查、閱讀科技史等。

(2)“營養(yǎng)與健康”——此單元包括“食物中的營養(yǎng)”、“消化與吸收”、“飲食與健康”3課書,圍繞人的生存逐層遞進地展開研究,主要的學習方法是問題驅動、實驗、調查、測量等。

(3)“地表變化的奧秘”——此單元包括“地表在變化”、 “地震”、“火山”、“巖石也變化”、“走近礦產”以及“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6課書,重點介紹了引起地表變化的各種內、外力因素,同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教材提供的事實或數據進行判斷和推.。如:推測喜馬拉雅山曾經發(fā)生的變化,推想噴發(fā)過后的火山山體外形,推測煤的形成等。

(4)“能量”—— 此單元按照“總—分—總”的結構編排了“能量家族”、“熱能變、變、變”、“電表轉呀轉”、“太陽能的利用”、“打開能源寶.”5課書,通過觀察、實驗、閱讀科技史、調查、制作、設計等方法,指導學生認識能量的各種不同表現形式和能量的相互轉化。

(5)“月球”——此單元包括“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陰晴圓缺”2課書,旨在通過觀察、猜想、閱讀科技史、模擬實驗等活動,引領學生探究月球的奧秘,了解關于月球的更多知識,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推.判斷的邏輯思維能力。

(6)“我們怎樣做判斷”——此單元是先通過案例及本期回憶..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出進行推.判斷的方法,然后引領學生將總結的方法理論進行又一次的運用。

四、基本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解`方.#文...-.^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開展科技興趣小組,開展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本冊教學所需活動器材及課時安排

單元 —— 課時安排 —— 課題 —— 活動器材準備

(一)、生物與環(huán)境——(共7~8課時)

1、一棵“頑強”的小樹:菜豆種子(或者更多不同種類的種子)若干、紙巾、不干膠、玻璃杯、大小質地一樣的紙盒2個、培養(yǎng)皿、一盆植物苗等。

2、從“南橘北枳”說起:與本課學習內容相對應的生物圖片

3、走進池塘:池塘群落掛圖、制作生態(tài)瓶的材料

4、假如大樹都倒下:森林被砍伐、沙塵暴等掛圖、繩子、溫度計、表面沒有任何覆蓋物的木板、表面只有砂土覆蓋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蓋的木板、水盆、灑水壺等。

(二)、營養(yǎng)與健康——(共6~7課時)

1、食物中的營養(yǎng):酒精燈、鑷子、碘酒、紙、饅頭、米飯、肉、煮熟的雞蛋清、生(熟)土豆塊、生(熟)胡蘿卜、花生米、瓜子等。

2、消化與吸收:可以食用的饅頭、米飯等淀粉含量多的食品,約90厘米長的線繩一根。

3、飲食與健康:身高體重計、有安全隱患的食物調查表。

(三)、地表變化的奧秘 ——(共8~9課時)

1、地表在變化:因自然原因導致地表變化的圖片或音像資料、反映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文字資料。

2、地震: 地震發(fā)生時的圖片或錄像資料、筷子、白紙、侯風地動儀掛圖、震前預兆的掛圖或錄像資料。

3、火山: 火山噴發(fā)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土豆泥、番茄醬、石棉網、酒精燈、三腳架等。

4、巖石也變化:酒精燈、石頭(最好選用風化程度比較大的頁巖)、鐵絲、布條、燒杯、冷水、稀鹽酸、滴管、石灰?guī)r、與本課相關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5、走進礦產:礦物及其提煉物標本、當地礦石標本、無釉瓷片、刻刀、銅鑰匙、鐵釘、磁鐵、放大鏡等,介紹煤的形成及開.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6、人類對地表變化的影響:課前布置學生..因人類活動造成地表改變、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四)、能量家族——(共7~8課時)

1、能量家族:上發(fā)條的小鬧鐘、玩具唧筒、不同的能量表現形式的物體圖片、廚房工作的場景圖、瓦特改進蒸汽機的科技史資料、介紹生活的中各種不同能量表現形式的物品的資料等。

2、熱能變、變、變:關于探究熱能奧秘的歷史資料、紙風車在燃燒的蠟燭上方轉動的演示實驗裝置、橡皮筋、一端閉合另一端帶有膠塞的鋼管、繩子、水等。

3、電表轉呀轉:法拉第發(fā)電機模型圖、水力發(fā)電和火力發(fā)電的全景圖、幾種不同規(guī)格的電能表(實物或圖片)、家庭用電情況的調查記錄表等。

4、太陽能的利用: 關于介紹太陽能的針對性比較強的資料、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

5、打開能源寶.: 日常的能源使用調查表

(五)、月球——(共2~3課時)

1、探索月球的秘密:有關“阿波羅”登月的圖像資料、大塑料盆、細沙、小石子等。

2、月有陰晴圓缺: 月相變化的圖像資料、籃球、明暗球(將1個較大的球一面涂成黑色,一面涂成白色)、粉筆、記錄紙、筆等。

(六)、我們怎樣做判斷——(共2課時)

1、我們怎樣做判斷: 關于哥倫布發(fā)現新大陸的資料、研究昆蟲時的過程性資料、..記錄表。

2、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不同年齡的樹干的橫切面圖、能夠凸現環(huán)境影響樹木生長的完整年輪圖、記錄紙等。

六年級教學計劃格式篇5

一、新課標對本冊教材的要求

小學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使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適當介紹中西文化,培養(yǎng)學生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特點是:

1.強調語言運用。

2.注重能力培養(yǎng)

3.突出興趣激發(fā)

4.重視雙向交流

5.融合學科內容6.重視靈活擴展

7.實現整體設計

本冊的主要內容能聽、說、讀、寫61個單詞或短語以及7組句子和4個單句。(包括比較事物、詢問身體狀況、談論過去發(fā)生的事和告別晚會等幾個話題)要求能在真實語境中正確運用并能讀懂簡短語篇。

本人對教材的認識:在五年級的對話的基礎上,增加了閱讀的內容和難度。本冊中所涉及的一般現在時、一般將來時、過去時等句型中對人稱、是動詞的變化、行為動詞的運用對小學生都是一個難點,要打好此部分的基礎,為六年級的畢業(yè)考試打好基礎。

(一)、本冊教材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1.能聽、說、讀、寫61個單詞或短語以及7組句子和4個單句。(包括長度、重量、高度、看病、情感、周末和假期活動、旅行、晚會等幾個話題)。要求能在真實語境中正確運用并能讀懂簡短語篇。

2.能完成1個手工制作。

3.能聽懂、會唱6首歌曲。

4.能聽懂、會吟唱6首歌謠。

5.能完成4個自我評價活動。

6.能理解6個幽默小故事。

7.能了解6項簡單的中西方文化知識。

(二)教學重、難點

1、能按四會、三會的要求掌握所學單詞。

2、 能按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

3、 能使用日常交際用語,活用四會句型,進行簡單的交流,做到大膽開口,發(fā)音正確。

4、能在圖片、手勢、情境等非語言提示的幫助下,聽懂清晰的話語和錄音。

5、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等幾個小學階段所學句型中對人稱、是動詞的變化、行為動詞的運用。

6.對四會要求掌握所學句型的靈活運用:對話、寫作、閱讀。

7.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層次的有機結合。

(三)教學關鍵

1 .強調語言運用本套教材吸收了交際教學思想,注重學生語言運用功能的培養(yǎng)。教材在整體構思,內容安排,活動設計和教學方法選用等方面都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體現了語言的交際功能。

2 .注重能力培養(yǎng)力求用生動簡單,通俗易懂的方式滲透學習策略目標鼓勵學生能動思考,主動做事,自動調整學習方式發(fā)掘他們積極求知,努力進取的潛能。

3 .突出興趣激發(fā)從內容、形式、方法、插圖及裝禎設計等方面都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選擇話題充分考慮小學生的需求。

4 .重視雙向交流選編了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與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同步的中西方文化知識。

5 .融合學科內容十分重視在學習內容上與其他學科知識的兼容并蓄,精選學生最需要了解的,最感興趣的,最易學會的,最有普及價值的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學科知識內容,融如語言材料之中。

6 重視靈活擴展運用有效的編排形式,使教師充分發(fā)揮特長,使學生能夠各得其所。

7 實現整體設計運用整體系統(tǒng)的合理編排力求達到各階段的教學內容與目標自然銜接,以確保各階段的順利過渡。

(四)教學方法

1 會話教學。融會話教學于情景表演之中,讓學生在表演中練。

2 詞匯教學。巧用實物和卡片,融詞匯于會話教學中。

3 歌曲與歌謠教學。在每節(jié)課中滲透,靈活運用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唱演結合,培養(yǎng)藝術素質。

4 趣味故事教學

三、學生分析

本班共學生 17人,通過上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們對英語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些日常對話用語和一定量的詞匯。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學生對學習英語有一定的困難,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所以本學期應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教師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始終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注意分層教學,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主要針對性的措施

1、 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環(huán)境,形成學習對話的良好氛圍。

通過復習與新授對話內容有聯系的已學過的對話,為新對話教學作好輔墊,并可以以此導入新對話教學。從而達到以舊引新,更好地為新授打好基礎。對話的方式可以有:教師與全班對話(個別學生也可),或是讓學生問候教師,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2、 以學生為中心,設置場景,表演對話。

在教學對話前為學生設計場景,營造氛圍,誘發(fā)學生的語言動機。讓學生發(fā)言,教師稍稍加以引導,將他們的句子串聯成對話。請學生跟讀。然后操練幾遍,便可讓學生在設置的場景里進行表演,充分利用道具讓學生有真實的體驗。而下面的學生當“觀眾”并打分,并請打分的同學說說為什么打這個分?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更能夠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怎么說?對不對?應帶怎樣的表情?怎樣演會更好?學生無論是表演的還是看表演的,都會在打分時找到他們需要的答案。

3、 通過娛樂、競賽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

小學生中,就是再高年級的學生還是非常愛玩。我們可以利用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在對話教學中,設計各類競賽、游戲。讓學生在比中學,猜中學,玩中學,唱、跳中學。如:藏卡片、快看快說、快聽快指等。印象會特別深。

218991